朝臣說不出話,就是自己發揮的時機。</br> 沉默片刻,子受突然道:“陳塘關一地,可有十萬戶?”</br> 眾人紛紛看向子受,商容道:“是。”</br> 子受又道:“十萬戶,全都種這小麥與水稻。”</br> 一句話,顯得輕描淡寫。</br> 下頭的臣子,心頭卻恍如地震。</br> 戶籍制度始于周朝,不過在商朝就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br> 管理戶籍也是六部中戶部的職責之一,六部改制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徹底完成,就是因為里頭有太多新的東西需要慢慢整理消化。</br> 所謂的籍田之制,是因為井田興起。</br> 一井之中由水渠或道路分割成九塊方塊地,周圍的八塊分給八戶人家種,當中這塊不分,是朝廷的地。</br> 也就是八戶人家種九塊地,所謂的田賦就是取這一年中中央田地的收成,當做賦稅,豐年的時候大家一起豐收,災年的時候大家都一起欠收。</br> 看似公平,實則問題多多。</br> 私田是自己一家在種,自然是人人為己全力耕種,但公田卻是八戶一起種。</br> 于是必然有出力不均偷懶耍滑的問題,所以,這種方式就需要大量的官員進行嚴格地監督,但別說大商壓根沒有那么多官員,即便有,也得靠人治。</br> 哪家把上頭的官員伺候好了,就能少干甚至不干,其他人家就需要多干,干的不好了,多干的甚至還有可能被偷懶的伙同官員一起栽贓嫁禍,最后.....</br> 這種方法早就遭人詬病,陛下提及戶與耕種,莫非除了堅定變法外,還想趁機改革田賦?</br> 難怪....</br> 萬年恍然大悟,他自己沒有下到地方執政,不明白百姓耕種方式以及田賦收取方法。</br> 可李靖呢?</br> 李靖雖然是仙人,但在陳塘關當官幾十年了,還能不懂這些?</br> 從去年的小規模試種中就知道,李靖很謹慎,必然知曉如何推廣小麥與水稻,也知道該如何先行試種掌握方法。</br> 可李靖還是一股腦直接勒令百姓大規模種植。</br> 顯然是故意的啊!</br> 賦稅之法,肯定屬于變法中的某一個環節!</br> 陛下與李靖,還是為了變法,先用小麥與水稻徹查戶籍,下一步便是改變田賦之法。</br> 說不定....</br> 文武紛紛想到了市集。</br> 道路通暢,貨幣流通,人口往來,買賣不斷,盈利巨大。</br> 賦稅可以從這之中收取嗎?</br> 一斤木炭一百文,哪怕只收取一文作為賦稅,累計起來也相當可觀。</br> 而且早就聽聞貴族弟子在宮市之中交付稅費,這是不是陛下的試收呢?</br> 子受卻不知道朝臣在想什么,繼續道:“朕去歲在陳塘關見過小麥與水稻的收成,極為可觀,口感也比粟米更好,既然這些作物產量更高,能讓更多人溫飽,必然要大力推廣。”</br> “莫說是陳塘關一地,便是朝歌也都種上小麥又如何?”子受掃視著朝臣:“一年、兩年,可能欠缺經驗種不出太多,但幾年之后呢?”</br> 子受在盡力勸服朝臣,挨罵一兩年估摸著怎么也能磕成趙公明的水平吧?</br> 至于之后的事情之后再想,一兩年的時間早就步入封神了,打起仗來昏庸值肯定成百上千的賺。</br> 萬年感慨,離開朝歌許久,再回朝歌,陛下仍舊沒有變化,還是那么的圣明,那么的為民著想。</br> 哪怕拋除變法,種植小麥與水稻,也是利大于弊的,雖然利得好幾年才能看到,但的確是社稷之福,天下之利。</br> 為此,紂王甚至不惜在這幾年里背負陳塘關百姓的怨念與暗罵。</br> 萬年忙道:“臣萬死。”</br> 子受板著臉,這鍋怎么能讓你背了?</br> “不怪卿,也不怪李總兵,十萬戶居民種植小麥與水稻的政策,出自朕之手。”</br> “臣等……”群臣拜下,羞愧的道:“請陛下恕罪。”</br> 子受嘴角一抽,我這越背鍋你們還越自責?</br> 沒用的!不管你怎么怎么責,這鍋我背定了!</br> “朕有過啊....”</br> 可朕不改!</br> 子受腦海里,已浮現出明年收成不足,百姓們吃著賑災糧罵著皇上的盛況了。</br> 好好的新糧沒得吃,偏偏改種些莫名其妙的作物,還鐵了心變法,一定怨恨朝廷,怨恨我吧!</br> 最關鍵的是,就算反轉,也是幾年后的事情了。</br> 子受洋洋得意,他都把反轉的方法給算出來了,一兩年間,改種作物的昏庸值賺的穩穩當當。</br> 這時,無名寺人卻是匆匆進來,拜道:“陛下……陛下……”</br> 子受的話被打斷。</br> 一臉幽怨的看了寺人一眼。</br> 寺人拜倒:“陛下,伯夷大人的奏疏到了。”</br> 子受沉默了,莫非是蠻夷暴亂?</br> 哎呀,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不對,雙喜臨門啊!</br> 陳塘關欠收,加上修路的蠻夷因不滿勞苦而暴亂,兩相之下,足以抵消平靈與曹州的事情,再加上摘星樓宴飲的不敬天神,囊血射天、盈土鞭地,說不定還能賺不少!</br> 良久,子受感慨道:“看看吧,看看吧,無外乎是蠻夷暴動,這些蠻夷不通教化,難以馴服,是吃喝不足還是露宿郊野?”</br> “雖然糧食是有些少,但足夠他們生活,蠻夷,不懂感恩啊!只怕又是如于越一般,鬼侯與虎侯都還在朝歌之中,沒想到他們的族人竟然如此……奏疏拿來!”</br> “即便如此,我大商身為大國上邦,也不能因此放棄蠻夷,既然接納了他們,就要真心接納他們,哪怕有暴動,也不能以暴力平息,如果有更多的蠻夷逃竄來此,仍要接收善待。”</br> 子受說了一堆,反正就是蠻夷暴動不能以暴力平息,得慢慢來,好不容易得來的昏庸值,肯定要拖得時間長些,多拖幾個結算期。</br> 萬年面色有些古怪,沒想到伯夷迫不急的,人還沒到,就直接上陳奏疏了。</br> 他更沒想到的是,陛下竟然如此仁德,抱著這樣決心,哪怕蠻夷不通教化,仍要善待,雖說有些理想化,想法有些天真,但事實是....</br> 那些蠻夷誠心歸順了!</br> 寺人忙是將奏疏送上。</br> 子受越看,臉色越難看。</br> “臣伯夷奏曰:化外蠻夷,感沐我大商恩德,紛紛順服,此百年未有之異象……北狄東夷,皆稱贊圣明,以商人自居……”</br> 這是在說蠻夷們吃苦受累還感恩戴德。</br> 看奏疏里的信息,伯夷修路編曲還不夠,順手用搜集的民間詩歌做起了思想工作。</br> 讓蠻夷們感受大商文化,進而心悅臣服。</br> 這洗腦水平是傳銷頭子吧?</br> 子受覺得這份奏疏,簡直是在嘲笑自己。</br> 竟然連昏君都當不好,這一定是系統對自己的控訴。</br> 子受深吸一口氣,露出一個勉強的笑容:</br> “諸卿也看看吧。”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