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黃天得了兩件靈寶后又如何,這西方靈山卻有我佛如來在溯本追源。
在西方有一妙境,名為靈山。這靈山之巔靈鷲高峰處祥光五色、瑞藹千重,其中建有一寺喚為雷音古剎,便是佛祖如來所居之地。
此時,如來喝退了三千佛陀,獨留觀音在大殿,顯然有密事要說。這如來長得方面大耳,唇厚如墻,臉上倒是慈眉善目,甚為喜人。聽他說道:“吾徒觀音,你可知道我讓你二師弟金蟬子下界所為何事?”
“你派金蟬子師弟到那南贍部洲,莫不是要讓他在那傳誦我佛?”這觀音長得粉面含春,腰身窈窈,臉上有悲憐之色,那風(fēng)姿倒是頗為動人。
“不錯,這天地間有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道門統(tǒng)治東勝神州,西牛賀洲歸我佛所管,那北俱蘆洲土地貧瘠,靈氣匱乏,卻也是那玉清教主通天落身之地。惟有那南贍部洲不歸佛道,是以佛道俱都想把妙法傳入其中。我派金蟬子下界也是讓他以一凡人之身,前來我西天求取真經(jīng),途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好為世人傳誦。”
“這是好事,佛祖可覺得有何不妥?”觀音見佛祖愁眉,問到。
“那道門并不想我佛傳到南贍部洲,太清教主找到我,要我將那九九八十一難分開,佛道兩門各屬四十,我沒法,只好答應(yīng)了。”如來嘆了一口氣,又道,“我佛門四十難,雖然難度,但有各菩薩佛陀相助,到也可平安。只是那道門四十難卻真的難過。”
觀音聽了如來的話,想了一會兒說道:“或可選一二神通廣大之輩保架師弟,使其能平安來到西天。”
如來又說道:“我到選了一神通廣大之徒,卻是那五百年前的齊天大圣孫悟空。”
菩薩說道:“那猴頭卻真的是神通廣大,佛祖可以無憂也。”
如來卻搖了搖頭,說道:“五百年前孫悟空那場大鬧天宮,你卻不知道其中另有因果。那天宮是道門所修,而那玉帝也是鴻鈞所點,其實那只不過是道門為了控制下界所用的傀儡。幾千年來,玉帝兢兢業(yè)業(yè),并不欲做那傀儡,是以與我佛門所親。對那太清,上清教主之令并不太與理會,道門并不滿意,于是借那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機,要給那玉帝一個教訓(xùn)。”
如來停了一下,又說道:“那孫悟空的確有莫大神通,他乃四大神猴中的靈明石猴。又蒙天地眷顧,生于一方靈石中,長年吸收天地精氣,是以體內(nèi)又內(nèi)蘊靈根。我?guī)熜制刑嵯财滟Y質(zhì),收為徒弟,傳他‘圓真奧妙訣’,讓他煉化體內(nèi)靈根。傳他‘筋斗云’,讓他可以一日踏遍三界,速度飛快。傳他‘七十二般變化’可以躲過三災(zāi)九難。尤其他那體內(nèi)靈根甚是不凡,被那猴子煉化后,融入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中,化為八萬四千根毛羽。皆可神通變化,可化成他的一分身,也有他一成修為,是以天庭十萬天兵都奈何他不得。后太清老兒有將他收入八卦爐中,又將他鍛煉成‘金剛不壞之體’。不過太清老兒雖為私心,卻也想懲罰一下那猴頭,將他那雙眼睛用‘五昧神煙’熏得留下一病。卻是那‘火眼精睛’,此后孫悟空全身上下皆不怕傷,惟有那眼睛卻傷害不得。”
“那孫悟空出了老君爐,就大發(fā)神通,把天宮搗得七零八落。各道門中人俱都袖手,玉帝無法,只好請我出手收了那猴頭。我去那天宮,道門卻是存了看笑話的心,那猴頭并不好收,他有‘金剛不壞之身’,卻并不怕傷,有‘筋斗云’來去自如,也不怕追。有八萬四千根毛羽可變化神通,又并不怕打,我雖為神圣,恐怕也要費一翻大力。卻并不知道我取了巧,和那猴頭打了個賭,將他誆入掌中,用了個‘掌上宇宙’的神通將他禁在手中。后化五行為山石,將那猴頭壓入其中,至今有五百年了。不過卻壞了道門的好事,太清教主、玉清教主都對我頗有微詞。”
說罷又嘆了口氣,接著道:“這次那猴頭刑滿,我欲借唐僧取經(jīng)之機,將他釋放,乘機點化成佛,成為我佛門一大助力。太清教主卻并為不喜,說有那猴頭相助,這取經(jīng)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何以成難,需是要禁制他一些神通才行。于是,給了我一個金箍兒,”說著如來拿出一個金箍,又說,“就是這撈什子,這猴頭一戴上這金箍,就會關(guān)閉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使不得那化身神通。”
說到這里如來看著觀音,對她說道:“觀音我徒,你可上前,我卻有二事要你去做。”
觀音恭身說道:“弟子謹聽佛祖吩咐。”
如來點點頭說道:“這一事,你師弟金蟬子已化為一凡俗,就在南贍部洲大唐國中,你且去點化他一翻,好叫他來西天求取真經(jīng)。這二事,就是為了那孫悟空,這箍兒我也做了些手腳。在上面加了‘緊箍咒’,你將它給了唐僧,傳他‘緊箍咒’,以后給那猴頭戴上,好約束那猴頭。叫他經(jīng)常念念,好叫那猴頭領(lǐng)悟我佛,以后也好點化。我還在這箍兒上面開了三個小口子,可容那猴頭打開腦后三個毛孔。有了那三根腦后毫毛,也好讓那猴頭應(yīng)急所用,你且把它收好了。”
如來說著就把那金箍兒遞給了觀音,觀音恭身接過。如來就說:“你現(xiàn)在且取那大唐國吧。”
觀音恭身答是,就見她飄然出了雷音大殿。
這觀音就要從西牛賀洲一路半云半履,到那南贍部洲大唐國中點化唐僧前來求取西經(jīng)。
支持新書,點擊+投票+收藏(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