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緒論
第1章 引言
腫瘤學是人類在與腫瘤危害長期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醫學學科。與現代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背景情況相似,人類在與腫瘤作斗爭的過程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是臨床腫瘤學(clinical oncology)。臨床腫瘤學從個體水平研究腫瘤的癥狀與體征、診斷及治療、預后和康復規律,面對的是腫瘤病人,目的是讓患腫瘤的人得到治療,爭取早日痊愈。在此基礎上腫瘤學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基礎腫瘤學(basic oncology)和預防腫瘤學(preventive oncology)。基礎腫瘤學從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去研究腫瘤發病的原因和條件,目的是闡明腫瘤發生的機制,為腫瘤的有效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根據。預防腫瘤學是應用現代預防醫學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和預測腫瘤負擔的人群分布規律和變動趨勢;探索和驗證腫瘤流行的可改變危險因素和潛在的社會決定因素;研究和開發既有科學根據又切實可行的腫瘤三級預防策略和措施;制訂和執行以證據為基礎的腫瘤綜合預防和控制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考核和評價腫瘤預防和控制的質量和效果;旨在逐步降低腫瘤發生的危險以及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同時改善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雖然臨床腫瘤學、基礎腫瘤學和預防腫瘤學這三個組成部分的研究目的、對象、內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三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現代腫瘤學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將人類發生的疾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染病、營養不良性疾病和婦女圍生期疾病;第二類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第三類是各種傷害。20世紀下半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改善,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居民期望壽命的增加,人類的疾病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危害人類生命最嚴重的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病、癌癥、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逐漸增多,尤其在發達國家最為明顯。隨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發生類似的轉變。但由于時間尚短,發展也不平衡,至今仍處于“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轉變”過程中。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反映國民健康水平的各項綜合指標取得明顯改善。中國人口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期超過20‰下降到21世紀初期的7‰左右,男女平均期望壽命由1949年的40歲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4歲上下。反映綜合衛生服務可及性與可獲得性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健康指標明顯改善,中國居民的疾病譜和死因譜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居民死因順位發生顯著的改變,曾經是居民主要死因的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性疾病、婦幼疾病、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在死因順位中的地位不斷下移,逐漸由前五位死因中退出。而癌癥、心腦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在全部死因排序中逐漸上升成為前五位殺手。目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占到各類疾病負擔的70%,死亡負擔的85%,已成為居民的常見病和主要死因。然而,疾病譜和死因譜在城鄉之間仍呈現不同的特點。迄今為止,我國城市地區,已經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基本完成了疾病和死因構成模式的轉變;而農村地區,主要是經濟欠發達的三、四類農村,仍舊處在疾病和死因構成模式的轉變過程中。中國疾病和死因構成模式轉變的不完全性,城市和農村在醫療衛生發展方面分別處在兩個不同的時代,這是我國腫瘤預防和控制事業必須面對的具體國情,也是對我國第二次衛生革命提出的新挑戰。
居民疾病模式和死亡負擔變化的事實表明,癌癥已成為嚴重威脅居民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疾病,預防和控制癌癥的危害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和公共衛生挑戰。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預測數據(GLOBOCAN 2012)顯示,2012年全世界新發生癌癥病例約1409萬人,死亡820萬人,確診后五年內仍存活者估計有3254萬人。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預計2035年時全球每年新發生癌癥病例數可達2402萬人,死亡1463萬人。癌癥不但是發達國家的常見病、多發病,也將給欠發達國家居民健康造成愈來愈嚴重的負擔。2005年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決議,敦促世界衛生組織及其成員國,采取緊急行動預防和控制癌癥;2011年9月全球領導人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級別會議上相聚,討論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慢性非傳染病的威脅,發表了關于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的政治宣言,為遏制包括癌癥在內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增長態勢提供了新動力。2011年6月美國組建了有17個聯邦政府行政機構參與的國家預防和健康促進戰略委員會,發表了國家預防戰略,將美國醫療衛生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轉為以預防為主,這是美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13年第66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2013—2020年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行動計劃”,要求2025年前使30~70歲人群心血管病,癌癥,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死亡分別降低25%,極大地增強和鼓舞了各國開展癌癥預防和控制活動的信心和積極性。
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最近發布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癌癥已躍居我國城鄉居民死因的首位,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過300萬人,死亡人數達200萬人,許多地區群眾因癌致貧和因癌返貧的情況仍十分突出,癌癥的沉重負擔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采取有力和適宜措施降低癌癥的危害,腫瘤預防和控制事業愈來愈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支持。2007年溫家寶總理、吳儀副總理親自簽署意見同意組建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為加強和協調我國的腫瘤預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使我國腫瘤防治事業邁入一個嶄新發展階段。
縱觀100多年來國內外癌癥預防和控制研究的歷史,人類與癌癥開展的斗爭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癌癥人群分布規律和時間變動趨勢已逐步掌握,造成癌癥發生和流行的危險因素和潛在的社會決定因素已得到初步確定,癌癥的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致癌機制逐漸明確,循證三級預防以及控制策略和措施日趨成熟,綜合癌癥預防和控制行動計劃的制訂和推廣取得巨大進展。已有充分科學證據顯示,全球半數的癌癥死亡是可以避免或可預防的(我國的相應百分比更高達57.4%,男性65.9%,女性42.8%)。國外腫瘤預防控制工作較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和歐盟,由于采取了綜合的預防控制措施,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已使居民癌癥發病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并取得了5年相對生存率接近70%的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果。我國的癌癥防治研究實踐也證明,在食管癌高發區河南林州市,通過30多年的協作攻關,實行領導、專業隊伍和群眾三結合,采取有力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已取得居民食管癌發病和死亡率下降超過50%的初步成效;云南宣威縣婦女肺癌高發區,通過改建爐灶和加強通風,控制室內燃煤空氣污染等措施,已使該地區的婦女肺癌發病和死亡率顯著下降;江蘇啟東縣肝癌高發區,由于采取了綜合防治策略,特別是通過控制和降低食物黃曲霉毒素污染措施,已取得青年人肝癌發病和死亡率明顯降低的初步效果;江西靖安縣婦女宮頸癌高發區,由于采取巴氏細胞涂片篩查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措施,已使婦女宮頸癌的死亡率明顯下降。所有這些初步的腫瘤防治成果表明,如能采取有效和適宜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完全有可能降低常見癌癥的危險、發病和死亡率的。
我國黨和政府一貫重視癌癥的防治與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已將癌癥防治研究定為“向科學進軍”的重大攻關課題,20世紀60年代成立了專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20世紀70年代召開了“第四次全國腫瘤防治工作會議”,20世紀80年代制定過《1986—2000年全國腫瘤防治規劃綱要》,20世紀90年代更進一步組織實施了我國《“八五”腫瘤防治計劃》,本世紀初又發布了《2004—2010年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目前正在加緊制訂《2011—2020年腫瘤預防和控制十年行動計劃》,作為組織、動員、協調和指導我國癌癥防治研究工作的行動指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更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癌癥篩查和防控任務定為重大的民生工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更將包括癌癥在內的重大疾病的控制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要內容。至今,我國先后組織過三次全國居民死因回顧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國癌癥的死亡情況和分布規律,對常見癌癥流行的有關危險因素和防治措施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此同時,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和一些癌癥高發區成立了相應的癌癥防治專業機構,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及腫瘤防治研究所已超過百所。一些地區還組建了腫瘤防治示范基地,建立三級防治網,積極開展現場綜合防治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癌癥預防和控制道路。但我國癌癥防治的總體水平還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國家對惡性腫瘤防治工作的投入仍不足,有限的防治資源大多用于中、晚期患者的診治,沒有將重點放在腫瘤發病危險因素控制、篩查和早期發現,重治輕防的傾向仍很嚴重,導致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低。此外,各級腫瘤防治研究機構,重醫療輕研究;農村和邊遠地區的癌癥防治更是缺醫少藥,健康的公平性難以實現。
當時明月(江湖)
狂妃在上:絕色帝尊日夜寵!君時月帝釋迦
西界
亂三國之呂布
從遮天開始投影諸天
[快穿]奪愛游戲
重生之歸位
伐清1719
作為盆栽小多肉,我被男主養大了
騎士王的騎士
因此,擺在我國廣大醫療衛生人員和腫瘤防治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是,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腫瘤防治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全面介紹世界各國在癌癥預防和控制領域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最新進展,努力貫徹科學發展觀,實行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多學科合作、專業機構為骨干、示范區做向導、全社會共同行動的腫瘤綜合防控工作機制,遵循預防為主的方針,以人為本,中西醫結合,在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理論指引下,以當前最佳證據為依據,更好地執行國家的腫瘤預防和控制行動計劃提出的任務,將腫瘤防治與其他慢性病防控計劃結合起來,繼續努力奮斗,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腫瘤預防和控制道路,為攻克癌癥這個世界級的醫學難關,做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趙平 黎鈞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