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以為自己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了,可一進入太子的靈堂,看到正中擺著的那口黑漆棺木,不禁再次老淚縱橫。</br> 老朱略帶幾分踉蹌的走到香案前拈起一炷香,就著一旁的香燭點燃,插在靈位前的香爐里后,就扶著香案慟哭起來。</br> “咱可憐的皇兒呀,你咋就扔下咱自個走了呢,嗚嗚嗚……”</br> 呂氏見狀立馬從C位站起,上前虛空扶了一下,見皇帝身邊伺候的太監(jiān)已經搶先一步扶住,當即順勢抽回手,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道具手帕,抽抽噎噎的勸慰道。</br> “還請父皇節(jié)哀,切莫哭壞了身子,咱大明還得靠您來把持呢,嚶嚶嚶……”</br> “你也得節(jié)哀!”</br> “雖說咱那死沒良心的皇兒走了,但你也不能過度悲傷,要好好保養(yǎng)身體。”</br> 老朱說到這兒,眼睛飄向跪在靈堂一側的一干孫子孫女。</br> “咱皇兒留下的這些兒女,還得靠你來撫育呢,你可不能先倒下喲!”</br> “兒媳……兒媳謹記父皇教……教誨……嗚嗚嗚……”</br> 老朱見呂氏這般模樣,心里一陣戚戚然,甚至隱隱有幾分愧疚。</br> 這孩子才如此年輕,就要為他們朱家守寡,還要拉扯一堆兒女,也是苦了她了……</br> “別在這兒守著了,下去歇息一會兒吧。”</br> “兒媳多謝父皇掛念。”</br> “對了,你父親去世有些年了吧?”</br> “回稟父皇,家父于洪武十四年病故,蒙陛下不棄,得享陪葬鐘山之陰的殊榮,至今已有十一年矣。”</br> 老朱的臉上出現(xiàn)一絲悵惘,有些感慨的道。</br> “已經過去這么久了么……”</br> “等咱皇兒的喪事辦完,咱讓禮部給你父親擬個名號吧,追封個爵位啥的。”</br> 呂氏聞言心底大喜,她之所以領著一雙兒女跪在C位,不就是為了在老朱面前露臉,為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娘家爭取利益嗎?</br> 沒想到利益來的這么快,快的讓她都覺得不可思議了。</br> 盡管呂氏心里喜極,但她的臉上卻不顯絲毫,噗通一聲跪在地上,臉上也換上了恰到好處的誠惶誠恐。</br>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我呂家無大功于社稷,不敢受此等封賞!”</br> 老朱擺擺手,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br> “你為咱朱家誕育了三位皇孫,這就是天大的功勞!”</br> “你安心受著,誰要敢說閑話,自有父皇為你做主!”</br> 呂氏聽朱元璋這般說,這才磕頭謝恩,然后在朱允炆的攙扶下起身。</br> 為何是朱允炆呢?</br> 因為朱允炆跪在最前邊,距離她最近。</br> 而且,在事先呂氏就有囑咐,讓他多在皇爺爺面前露臉。</br> 果然,老朱在看到朱允炆時,眼睛都不禁一亮。</br> 見微知著,這孩子能主動上前攙扶其母妃,足以證明其心存仁孝。</br> 據說咱皇兒病重時期,也是這孩子一直衣不解帶的在床前侍奉湯藥。</br> 現(xiàn)在一看,那幫大臣沒有哄咱,皇長孫確實是個好孩子呀。</br> 朱允炆在扶著母妃回到原位跪好后,剛想老老實實跪回原位,就看到母妃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勸慰一下皇爺爺。</br> 朱允炆知道所謂的勸慰,其實是讓他在皇爺爺面前多露露臉而已。可他卻不想這么做,因為皇爺爺?shù)臍鈭鎏珡姡诨薁敔斆媲八傆X得心里發(fā)虛。</br> 但他又不能不做,如果不做的話,肯定會引起母妃的不滿。</br> 于是乎,他只好硬著頭皮上前,將早已準備好的臺詞說出。</br> “皇爺爺,還請您節(jié)哀,一定要保重龍體呀。”</br> “雖然父王去了,但皇叔他們還在,還有孫兒,我們都會替父王在您身前盡孝的。”</br> 老朱聞言寵溺的摸了摸皇長孫的頭,連聲夸贊道。</br> “好孩子,爺爺沒白疼你。”</br> “快到午膳時間了,趕緊去休息吧,爺爺想一個人坐這兒陪陪你父王,跟伱父王說會兒話。”</br> “不!”</br> “皇爺爺不走,我也不走,我要陪著皇爺爺,陪著父王!”</br> 老朱見朱允炆一臉的堅持,也就不再強求,尊重這孩子的一片誠孝之心。</br> 在朱允炆重新跪回原位后,老朱的心里頓時有些空落落的。</br> 總的來說,他對于朱允炆還是非常滿意的,只是這孩子給人的感覺,總覺得少了幾分靈動,太過于照本宣科了。</br> 忠孝仁義這些東西,身為帝王可以提倡,但自己不能被這些所束縛。</br> 而且帝王太過講究忠孝仁義,也未見得什么好事,很容易被權臣欺負。</br> 朱允炆這孩子就太老實,也太信奉這些東西了。</br> 如果咱將大明的江山交給他,他真的能坐穩(wěn)嗎?</br> 可如果不把皇位傳給允炆,又能傳給誰呢?</br> 秦王、晉王,還是燕王?</br> 論能力來說,肯定是燕王最適合,這些年他戍守北平,抵御了多次蒙元入侵,還收編了不少草原部落,大振大明聲威。</br> 可燕王排行太靠后,恐難以服眾啊。</br> 都不用說別人,就是秦王那個混蛋,也不會容許朱棣坐上皇帝寶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