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戰(zhàn)神劉封 !
第二百三十四章恩師
成都。
那座曾經(jīng)屬于劉璋的,金碧輝煌的大殿中,此刻,高居于上的,卻是年輕的劉封。
一個以奇跡般的速度,在夾縫中崛起的天下第二號諸侯。
“啟稟主公,黃別駕來報,雒城劉循與張任已將兵權(quán)交割,目下正趕往成都面見主公。”
侍從報上的這個消息,讓劉封和在場的新舊臣僚們均是暗松了一口氣。
就連一向胸有成竹的劉封,對于張任是否會歸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這位以剛烈聞名的老將,曾經(jīng)的歷史中,雒城被破后,可是寧死也不肯投降劉備的。
雒城一地乃成都屏障,倘若不能以和平的手段取得控制權(quán),對于平定整個益州,只怕還要經(jīng)歷一番波折。
所以,張任的歸降,讓劉封所有的擔心都煙銷云散。
劉封當即下令,升張任為討寇將軍,并因劉循主降有功,為其劉氏一族增加一縣的食邑,令其隨父一同遷往公安城。
先前張任等將未降之時,劉封怕逼迫太緊,促使其北投劉備,眼下張任即降,劉封遂盡起成都之軍,星夜趕往雒城準備大戰(zhàn)劉備。
劉封從荊州帶來的兵馬不過兩萬,自入蜀以來,先后收降了孟達、嚴顏、蔣琬以及成都劉璋諸路降軍,如今再加上雒城的兩萬降軍,劉封在益州的總兵力已近八萬。
盡管這其中有六萬是益州兵,軍心并未完全歸附,但僅憑這兵馬的數(shù)量,對劉備軍已足以形成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
一天之后,劉封率成都之兵抵達雒城,會同黃權(quán)所收降的兩萬雒城軍,總計五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北推進。
這一回,劉備又發(fā)揮了他的專長。
當劉封大軍未抵雒城時,劉備就率其主力果斷的撤兵北退,一路干脆利落的放棄了綿竹、涪縣、梓潼縣等梓潼南部諸縣,一口氣退往了劍閣以北。
當劉封馬不停蹄追至劍閣關(guān)時,得知劉備的主力已經(jīng)退守葭萌,劍閣以北只有趙云率兩千人斷后,徐徐壓陣而退。
直到這個時候,劉封才恍然省悟,原來劉備這老奸巨滑的家伙,又要故伎重施,準備去忽悠漢中的張魯去了。
以劉封現(xiàn)下的實力,他倒是希望劉備在惱羞成怒之下,決意在成都平原上跟自己決一死戰(zhàn)。
現(xiàn)實卻是,劉備一如既往的頭腦清醒,果斷的退出平原地帶,把主力集中在了白水關(guān)、葭萌關(guān)至閬中一線的大巴山脈之間,擺出一副憑險據(jù)守的架勢。
劉備這么一做縮頭烏龜,劉封便無計可施了。
在益州方定,人心歸及撫定的情況下,動用大軍去耗以時日的強攻險關(guān),顯然不符合利益所在。
何況,劉備而今北依張魯,以漢中為后盾,若是強行攻打,反而容易引起張魯?shù)募ち曳磻?yīng),徒增一個新的敵人。
而眼下,劍閣雄關(guān)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憑借著這座通往成都的大道上,最為重要險峻的關(guān)城,無需太多的兵馬,便足以抵擋來自川北的進攻,保衛(wèi)成都平原的安全。
故此,權(quán)衡再三之后,劉封決定停止進攻的腳步,集中精力恢復益州所受的戰(zhàn)火創(chuàng)傷,安撫人心,鞏固自己對益州的統(tǒng)治。
不過,在聽說劉備軍斷后之兵的主將是趙云時,劉封靈光一閃,忽然生出一個念頭。
……………………………………
鋸齒般的云層無力的趴在天邊,火一般的晚霞從云層的夾縫中射出,仿佛一個受傷的人正在流淌著鮮血。
如血的殘陽下,趙云坐騎白馬,倒提著銀槍,緩緩的行走在隊伍的最后邊。
再一次回眸南望,他仿佛看到山巒的那一頭,成都,那一座夢想之城,正在向他揮手訣別。
浴血奮戰(zhàn)了這么久,到頭來,卻還是沒能踏入那座城市,而且,連原本的家也一并沒了。
血戰(zhàn)無數(shù),到頭來,依然是一場泡影。
輕嘆一聲,趙云轉(zhuǎn)過頭來,繼續(xù)默默的前行。
方走幾步,耳膜中陡然間傳來細小的動靜,輕微如落地的塵埃一般,疲憊的士卒們無人聽聞,惟有趙云這樣絕頂無雙的武者才會感知得到。
那是馬蹄奔騰的聲音。
是追兵
趙云俊朗的面容,瞬間殺氣凜烈,當即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列陣準備迎敵。
先前的斥候回報,劉封屯駐在劍閣的大軍,已經(jīng)在動身南歸。
趙云根據(jù)經(jīng)驗,從這馬蹄聲中判斷,正在殺到這支敵軍人數(shù)至多一千余眾,應(yīng)當不是敵方主力。
趙云手中有兵馬兩千,他有這份絕對的自信戰(zhàn)退這一支追來的小股敵軍。
片刻之后,南向的道路上,果然見得塵土飛揚,從塵霧濃烈程度來看,趙云的判斷并沒有錯。
就在趙云橫槍立馬,準備大戰(zhàn)一場時,對面那洶涌的塵霧,忽然之間卻停息了。
塵埃落定,一支千人左右的步騎止步于三百步外。
趙云心頭立時涌起一絲狐疑。
觀看敵陣,至少有三百左右的騎兵,有此優(yōu)勢存在,若然交戰(zhàn),兵法上理應(yīng)借著騎兵的沖勢發(fā)動攻擊。
這般突然止步,不是敵將不知兵法,就是別有用意。
果然,只見敵陣中,很快奔出一騎。
那未執(zhí)兵器的敵騎,近至本陣二十余步勒止,沖著這邊高聲喊道:“趙子龍將軍安在,我家主公,益州牧、前將軍欲與子龍將軍單騎陣前一敘。”
此言一出,趙云神色頓時微變。
趙云萬沒有料到,對面率軍而來的,竟然會是劉封本人。而且,他這般要求單騎會面,似乎是專程為此而來。
趙云略一沉吟,大聲道:“回稟你家劉將軍,我也正好有話與他講,我與他陣前一敘便是。”
那騎士得到回應(yīng),勒馬便奔回己陣。
不多時,敵陣之中,遙見一名白袍之將徐徐出陣,趙云料知便是劉封,當即也拍馬而出。
曠野之中,殘陽之下,兩騎相隔十步,同時停止了腳步。
時隔數(shù)年,曾經(jīng)長坂坡上,并肩而戰(zhàn)的那二人,終于在這異地他鄉(xiāng),以這樣一種方式再度碰面。
再一次看到那張熟悉的面孔時,趙云心情是相當?shù)膹碗s。
即使他背叛了劉備,即使他奪走了荊州,即使他殺死了關(guān)羽,即使他又一次把劉備和自己逼上了落魄無依的境地……
從心底而言,趙云對劉封卻沒有一丁點的恨。
所有人當中,也許趙云是最了解劉封的那一個,從長坂坡開始,他就一路目睹了劉封如何被猜忌,最終被逼走上了那條“不歸之路”。
但這一切,并不能改變他們成為敵人的事實。
為了不同的立場,趙云只有選擇與曾經(jīng)的朋友為敵。
“云叔,好久不見,你老了很多。”
以一種平和的目光,凝視著對面那個對自己有傳武之恩的絕世武將,劉封率先打破了沉默。
趙云淡淡一笑,“歲月無情,人終究會老。不過,你卻比從前成熟了。”
劉封輕嘆了一聲,苦笑道:“身處險境,時時刻刻擔心死無葬身之地,由不得我不成熟。”
趙云未再說話,目光瞟到了劉封手上的那柄重槍。
驀然之間,當年的諸般種種舊事,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劉封洞察了他的心思,遂將那重槍往馬前一橫,手撫著那已生銹跡的槍柄,感慨道:“還記得當年云叔贈我這柄神兵,曾言你執(zhí)此槍,三十歲之前縱橫天下。如今我雖未能縱橫天下,但也算小有成就,這柄神兵在我這劉封手中上沒有辱沒了它的威名。”
劉封確實沒有辱沒這重槍的威名,他就是用這柄槍斬殺周倉,擊敗關(guān)羽,直到今天把劉備逼到走投無路。
當年的趙云,確實對劉封充滿了期望,但這結(jié)局,卻并非是趙云所想要的。
人生,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如果我早料到會是今日的局面,只怕當日就不會把這重槍贈與了你。阿封,你所擁有的成就,根本就不是我當初所期望的那樣,你的心中,當真就沒有一絲的后悔嗎?”
趙云的口氣中既無奈,又有幾分怨意。
劉封卻表情平和,淡淡道:“我記得那天云叔深夜趕來我?guī)ぶ校嵝盐颐芋每赡軐ξ耶a(chǎn)生猜忌時,那時你曾經(jīng)說過,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但求問心無愧。云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問心無愧,又何需后悔。”
聽得此言,趙云也知沒有必要再說這些無用之詞,遂道:“好吧,反正現(xiàn)在說什么都為時已晚。但不知你今日前來,只是打算和我敘舊,還是打算大殺一場。”
“當年雖未有正式的拜師,但云叔到底于我有傳武之恩,我今日前來,就是想正式的向云叔道一聲謝,云叔,請受我一禮。”
言罷,劉封抱拳,于馬上深深一拜。
這一拜,讓趙云唏噓不已,多少舊事再度涌上心頭,但到最后,卻只能化為無盡的沉默。
謝過之后,劉封本欲折返而退,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事,忙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
“差點忘了,我這里有一封徐老夫人的親筆書信,就請云叔代為轉(zhuǎn)交給徐元直先生,順便替我向他問一聲好。”
說著,劉封將那書信凌空一甩,平飛而出,趙云猿臂一探,輕巧的將之接在手里。
“云叔,你好自珍重,就此別過。”
再無多言,劉封轉(zhuǎn)身撥馬,飛奔而去。。.。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