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以為就是答案的,其實這只是一個片段。
賴茜問:“鄭和當(dāng)時肯定是帶一些瓷器和絲綢到這邊,那么他又帶什么回去呢?”
蘇洋說:“當(dāng)時還是帶回一些有趣的東西呢。
鄭和七下西洋不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南京,永樂帝率文武百官出奉天門,早有一頭怪獸等在承天門外,由西洋渡海歸來的鄭和,從麻林國得到一頭名叫“基林”的怪獸,該獸外形似鹿,頭生肉角,它不鳴也不叫,站在地上東張西望。為防其逃跑,早已給它套上了籠頭,韁繩由人牽引。
這頭怪獸與中國典籍中記載的麒麟極為相似,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這便是麒麟,舉國震動,臣民圍觀者如堵,各自歡喜贊嘆不止。熱鬧場景正如沈度的頌詩所描述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贊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云紫霧,趾不踐物,游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xié)鐘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于天府。”
在百姓的團團包圍之中,這頭麒麟聳著長脖子和麟首,早已越過眾人的頭頂,它的兩只肉角嵌入了帝國的天空——長頸鹿的身高可達六到八米,時至今日,這仍是地球上最高的動物,《明史·外國傳》中提到了這頭神獸的外貌:“麒麟前足高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在當(dāng)時的人們看來,無異于神跡。百姓的歡呼聲迭起,幸福的光輝將他們籠罩,而那頭瑞獸受到驚嚇,想要拔蹄狂奔,卻被韁繩拽住,原地踏著蹄子,觸地之處,塵埃升騰。
永樂十二年的這場瑞獸觀摩儀式,其背后有著更為久遠的典籍作為支撐。麒麟的原型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據(jù)說孔子降生時,有麒麟出現(xiàn),口中吐出玉書。到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yīng)”之說,他認為君王的作為與上天相關(guān),上天雖不像人一樣會說話,但上天的意志可通過某種“祥瑞”或“災(zāi)異”的現(xiàn)象顯現(xiàn)出來。在董仲舒看來,如果君主政治清明、社會太平,上天就會降下麒麟、白鹿、嘉禾、醴泉、甘露等祥瑞之物以資表揚。如果君主昏庸,不行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出現(xiàn)各種災(zāi)異現(xiàn)象,例如水旱災(zāi)、火災(zāi)、地震、日蝕等等,以示對君主的警告和懲罰。
這些觀念流布甚廣,一直在帝國政治話語中發(fā)揮作用,篤信這一體系的帝國君主,時刻尋找祥瑞,地方官見到異樣的動植物,就會當(dāng)做祥瑞,送到京城去,皇帝一高興,就會給獻瑞的官員更高的官職。
據(jù)說鄭和帶回兩頭長頸鹿,其中有一頭受到驚嚇,死在船上。除了長頸鹿,還有斑馬、獅子、直角羚羊等異獸,有一艘船成為海上漂浮的動物園。外來動物踏上中土,帶來了永樂朝的博物學(xué)爆炸。
在鄭和的西洋之旅中,這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有著幾萬里阻隔的疏方異域,居然也能找到神話中的對應(yīng),從東非到幾萬里之遙的南京,空間的驟然轉(zhuǎn)換,在鄭和船隊的技術(shù)支持下得以實現(xiàn),在明代確是奇跡,這恐怕是最早的全球化了。長頸鹿在麻林國本是常見的動物,十萬里之遙的麻林國,遙遠得似乎不存在。偶然的一次時空交接,卻意外撞進了古老帝國的神獸譜系。
最為興奮的當(dāng)然還是永樂帝朱棣。在秘傳的典籍中,只有圣王治世,麒麟才會出現(xiàn),這頭來自海外的麒麟,正可為其統(tǒng)治披上神圣的光環(huán),他命人畫《瑞應(yīng)麒麟圖》,這是影響深遠的一幅畫像,未能親見麒麟的人,只能寄希望于見一下這幅圖,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之下,后世出現(xiàn)多種摹本,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深。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提到了《瑞應(yīng)麒麟圖》的流傳:“永樂中曾獲麟,命工圖畫,傳賜大臣。余嘗于一故家見之,其全身似鹿,但頸特長,可三四尺耳。”麒麟圖像賜給百官,在豪門世家秘密流傳,其中有的畫像得以保留至今。傳世的幾種摹本雖有著細微的差異,但仍可一眼看出,雄踞于畫卷中的,正是一頭長頸鹿,它的脖頸幾乎占去了畫面的一半,而它身上的花紋,有的繪本是鋸齒狀,有的則是六邊形,通靈的神獸雖難以捉摸,但其紋樣卻有著幾何圖形的精準(zhǔn),畫師在初見神獸時茫然不知所措,它超出了經(jīng)驗范疇,終于,畫師在鋸齒或格子的花紋中找到了自信。
賴茜說:“聽說鄭和的船隊有一艘寶船,在當(dāng)時以至現(xiàn)在,用木制的船是最大的,是真的嗎?”
蘇洋說:“
鄭和船隊多次成功遠航,與當(dāng)時高超的造船技術(shù)密不可分。?鄭和船隊船只多達一二百艘,每次出航人數(shù)均在2萬人以上,平均每艘船要搭載上百人,足見船只噸位之大。?船隊中有大中型寶船62艘,根據(jù)文獻記載,大型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中型寶船長37丈,寬15丈。按照當(dāng)時1尺相當(dāng)于今天0.317米計算,大型寶船長約140米,寬約57米,總排水量達2萬噸以上。僅在南京龍江寶船廠遺址出土的一根寶船舵桿就長達11.07米,需要使用絞車操縱它的升降。
鄭和船隊消失半個多世紀后,意大利人哥倫布(約1451—1506)開始了他的首次探險之旅。這位發(fā)現(xiàn)美洲的英雄,所率船隊僅有4艘船。?其中,哥倫布所乘坐的旗艦是其中最大的一艘,其長度還不到鄭和寶船的三分之一,寬度僅及鄭和寶船的六分之一。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對比,人們不得不嘆服中國明代強盛的國力以及當(dāng)時造船業(y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保羅說:“我認為這艘古船如果是鄭和的船隊,那世是一艘用來出入方便的附屬小船,這船用來遠航不適合,遇到一些大風(fēng)就會翻船。”
梅自香說:“我看也許是當(dāng)年鄭和到了這里,和這里的人進行貿(mào)易,也是交了一些朋友,說不定就用這個印章送朋友了。”
賴茜說:“鄭和每次航海都有二萬多人,就是放在現(xiàn)在也是個龐大的船隊。”
保羅說:“這想起來就夠嚇人的,如果當(dāng)時鄭和具有侵略征戰(zhàn)意識,恐怕天下都是中國明朝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