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選擇蒙氏</br></br>公子扶蘇、蒙武、章邯、曝布等人飛馬疾馳,趕到臨淄城下拜見武烈侯。</br></br>北疆大軍摧枯拉朽一般摧毀齊國,讓扶蘇、蒙武等人非常震驚,對武烈侯更是極度敬畏。</br></br>武烈侯倒是不以為然,似乎理所當然。</br></br>他首先說到了樂毅。當年樂毅帶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也是摧枯拉朽一般擋者披靡,連下七十余城,攻克臨淄,最后齊國就剩下即墨和莒城兩座孤城,但齊人就憑著這兩座孤城堅守五年,最終田單在即墨城以火牛陣擊敗燕軍,收復實地,重建齊國。</br></br>樂毅攻齊和武烈侯攻齊都選擇了從齊國北線發動攻擊。齊國北線的防御就是以大河、漯水和濟水為依托,其防御力較為薄弱,尤其隆冬時分,河面封凍,齊國北線基本上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樂毅當初在濟水北岸擊敗齊國主力,就此勢如破竹,而今日武烈侯在歷下同樣摧毀了齊**隊,順利殺到臨淄。</br></br>齊國再一次重蹈覆轍,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除了其北線防御存在致命缺陷外,就是臨淄對其耗費四十年心血打造的防御線過于自信,其次就是對秦北疆軍的實力做出了錯誤的估計,當然這也有情報上的失誤,再次就是臨淄對當前戰局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導致齊軍主力在歷下大敗。</br></br>公子扶蘇率軍攻打盧齊長城達三個多月,其目的就是把齊軍主力吸引到盧齊長城,最后把它拖到陽關,讓齊人誤以為秦軍支撐不住了,只要齊軍再努力一下就能擊敗秦軍殺進中原,繼而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齊人上當了,大軍連續作戰數月,疲憊不堪,尤其在攻打陽關的半個多月里,在知道北疆秦軍已經南下要攻打齊國的時候,更是傾盡全力作戰,結果可想而知。</br></br>當初武烈侯和王翦在洛陽商討決戰策略的時候,對是否把公子扶蘇做為誘餌,是否限制公子扶蘇的兵力,兩人曾有過爭論。王翦擔心公子扶蘇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攻不能形成威脅,而守不能阻御齊人,假如讓齊軍殺進中原腹地,那此次決戰就必敗無疑了。</br></br>武烈侯堅持己見,王翦最后妥協,把蒙武放到了泗水河一線,讓蒙武在關鍵時刻給公子扶蘇以支援,確保把齊軍主力拖在陽關或者阻擋在薛郡,從而給北疆大軍的攻擊贏得時間和有利條件。</br></br>現在決戰穩操勝券,公子扶蘇這個誘餌做得非常成功,完全實現了戰前統率部的設想,所以當著諸軍統率的面,武烈侯極力夸獎公子扶蘇,并把此仗的最大功勛送給了公子扶蘇。</br></br>諸軍統率對此毫無異議。倒不是因為公子扶蘇獲此功勛后,大大增加了問鼎大秦儲君的機會,而是公子扶蘇的確應該享此殊榮,假如沒有公子扶蘇帶著七萬秦軍將士做誘餌,連續奮戰近四個月,嚴重消耗了齊軍主力的體力和士氣,北疆大軍絕無可能在歷下一戰中摧毀齊軍主力,就此確立了吞滅齊國的絕對優勢。</br></br>齊國是不是再無抵抗之力?是不是再無轉敗為勝的可能?不是,這有前車之鑒。</br></br>當年樂毅帶著五國聯軍橫掃齊國,半年內連下七十余城,但在接下來的五年內,齊愍王在瑯琊莒城,田單在膠東即墨城卻堅守了整整五年。樂毅為什么沒有一口氣拿下瑯琊莒城和膠東即墨?這是有原因的。</br></br>在齊國的版圖上,膠東和瑯琊都位于東南,兩郡之間雖有沂山相隔,但水陸兩道暢通,兩郡既可以互為支援,又可以依托沂山保全實力,當時齊國的君王、貴族和軍隊就全部撤到了這個地方繼續堅持。</br></br>燕國伐齊的最初目的是報仇,五國聯軍也沒有想到能攻克臨淄,所以當樂毅拿下臨淄后,局勢就變了。燕國想滅掉齊國,吞并齊國的疆土,而秦趙魏韓四國,尤其是趙國,當然不想看到燕國就此強大,假如燕國吞并了齊國,那么燕國就能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趙國,趙國的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所以五國聯軍就在臨淄停了下來,五國重新商討瓜分齊國的方案。</br></br>趙魏兩國與齊國接壤,當然要瓜分齊國的土地,而秦韓兩國和齊國之間隔著趙魏,不可能瓜分到齊國的土地,最多也就是獲得一些錢財,再說這兩國參戰的目的純粹是從自身安全出發,他們是希望趙燕齊魏四國打得頭破血流,這會給秦韓兩國帶來難以估量的好處。</br></br>這種情況下,秦韓兩國當然不愿意看到齊國滅亡。齊國滅亡就增加了趙魏燕三國的實力,趙魏燕三國實力增加了,當然對秦韓兩國就不利了,所以他們不愿意再打,找了個理由果斷撤軍,帶著戰利品回國了。</br></br>秦韓兩國撤軍,趙魏兩國就不安了。大家都在中土爭霸,心里想什么一清二楚。當初秦韓兩國積極參加攻齊大戰,就是想讓趙魏兩國沒有后顧之憂,放手攻擊。現在秦韓撤軍,聯盟解散,秦韓兩國隨時可以攻打趙魏,假如趙魏腹背受敵,這仗還怎么打?</br></br>所以趙魏兩國仔細權衡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了一些齊國的城池,撤軍了。</br></br>看上去燕國占了大便宜,可以獨占齊國大片疆土,但實際上這是趙魏兩國設下的陷阱,燕國進退兩難了。</br></br>燕國隔海與齊國相鄰,但在陸地上卻要通過趙國的巨鹿郡才能進入齊國國境,也就是說,燕國雖然占據了齊國國土,但燕國的咽喉卻被趙國卡住了。這是其一。其二,以燕國一國的實力,既要防備東胡人入侵,又要時刻提防趙國,那么它能投到齊國戰場上的兵力實在有限,靠這些有限兵力,燕軍吃不掉齊人。燕軍既然無法徹底摧毀齊人,那就等于給了齊人喘息的時間,雙方的實力此消彼長,戰爭會長久持續,持續的戰爭會給燕國造成重大損耗,甚至會拖垮燕國。燕國和齊國兩敗俱傷,便宜了誰?當然是其他諸侯國,尤其是趙魏兩國。</br></br>燕國因此進退兩難。繼續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到嘴的肥肉。</br></br>樂毅于是給燕昭王出了個主意,對瑯琊的莒城和膠東的即墨圍而不攻,先穩定已占領地區,以武力鎮懾齊人,以利益收買齊人,以齊國之地的財賦來強大燕國,這樣幾年之后,燕國強大了,齊人也給收服了,而齊國的抵抗力量越來越弱,不堪一擊,如此則齊國之地和齊國之民盡歸于燕,而后燕國足以稱霸中土。</br></br>燕昭王采納了此策。這就是齊人憑借兩座城池堅守五年的原因。其實齊人在這五年里擁有的不僅是兩座孤城,實際上還包括膠東和瑯琊兩郡的大片土地,這才是他們在五年后擊敗燕軍,并收復失地的重要原因。</br></br>試想,假如齊人只剩下兩座城池,城里的人吃什么喝什么?城里的軍隊靠什么打仗?當田單以火牛陣擊敗燕軍后,田單又拿什么去收復失地?就算燕人被打敗了,還有在一旁虎視眈眈的趙魏兩國,假如齊軍沒有一定的實力,趙魏兩國的軍隊完全可以乘機殺進來,瓜分齊國。另外在這五年里,齊燕兩國也是戰爭不斷,燕國就曾經聯合楚國夾擊瑯琊郡,結果齊軍擊敗了燕楚兩國,守住了瑯琊。種種事實都表明,齊國在這五年里始終保存著一定的實力,這足以證明齊國最困難的時候依舊固守著膠東和瑯琊兩郡土地。</br></br>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最害怕什么?害怕樂毅割據稱霸。樂毅是趙國中山人,先祖是魏國大將樂羊,假如樂毅要在齊國之地割據稱霸,趙魏兩國肯定支持,樂毅有足夠的實力和條件割據稱霸。燕昭王對樂毅有知遇之恩,君臣互相信任,而燕惠王拿什么信任樂毅?所以燕惠王毫不猶豫地剝奪了樂毅的軍權,逼迫樂毅轉投了趙國。齊國趁此機會展開反攻,一戰擊敗燕軍,重建齊國。</br></br>由這段歷史不難看出,秦國若要吞滅齊國,攻占臨淄只能說是確立了優勢,只有拿下膠東和瑯琊,攻占了齊國所有的疆土,擊殺了齊國君王、貴族和殘余軍隊,秦國才算徹底吞滅了齊國。</br></br>武烈侯在這個時候不厭其煩地重述當年的歷史,分析和推斷那段歷史背后的秘密,其目的很明顯,希望諸軍統率們不要輕視齊人,要乘勝追擊,在最短時間內拿下整個齊國疆土。</br></br>=</br></br>唐仰拿出了武烈侯所擬制的攻擊策略。</br></br>臨淄圍而不攻。</br></br>蒙武、章邯、曝布率十萬大軍從薛郡出發,日夜兼程趕赴瑯琊郡,攻打瑯琊重鎮莒城和治府瑯琊城。</br></br>楊端和、辛勝、司馬斷率十萬大軍從臨淄出發,日夜兼程趕赴膠東郡,攻占膠東治府即墨城。然后大軍一分為二,辛勝率軍攻打東萊郡,而楊端和和司馬斷率軍南下,與蒙武會合,攻打瑯琊郡治府瑯琊城。</br></br>按照武烈侯的推斷,齊太子安和魏王咎肯定要逃到膠東和瑯琊,為防止他們逃往楚國,武烈侯要求曝布率虎烈軍以最快速度攻占瑯琊郡的開陽城,先把太子安和魏王咎逃亡楚國的路線切斷。</br></br>諸軍統率轟然領命。現在統率們對武烈侯極度尊崇,就連蒙武都不敢在攻擊策略上有任何質疑。</br></br>蒙武、章邯和曝布連夜離開秦軍大營,快馬加鞭飛馳平陰要塞,率軍趕赴瑯琊作戰。</br></br>楊端和、辛勝和司馬斷則率軍急赴膠東戰場,攻城掠地。</br></br>=</br></br>公子扶蘇留了下來,寶鼎與他商議鎮戍山東事宜。</br></br>齊國滅亡后,中原決戰就算結束了,接下來就是鎮戍山東的事情。按照秦王政和寶鼎的約定,中原決戰結束后,他就要立扶蘇為大秦儲君,但具體時間沒有確定,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公子扶蘇暫時不會回京。寶鼎打算讓他暫時鎮戍山東,安撫齊人,穩定山東局勢。</br></br>公子扶蘇雖然答應了,但他的心思已經轉到了咸陽,言辭之間透漏出對未來的憂慮,對大秦儲君的渴望。</br></br>立儲是一件大事,秦王政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但從目前錯綜復雜的局勢來看,早立儲比晚立儲好,更有助于政局的穩定,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如果秦王政一直在立儲一事上遲疑不決,無疑會助長封國的王子們對儲君位置的渴望,這種渴望會迅速轉化為野心,而封國的王子們一旦與致力追求分封的功臣們聯手對抗咸陽,那大秦政局不是復雜,而是危機重重了。</br></br>寶鼎把這一錯綜復雜的形勢做了一番分析,希望公子扶蘇能夠正確認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希望他能全身心投入到穩定山東的事務中,不要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咸陽。秦王政既然做出了承諾,那么公子扶蘇這個大秦儲君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未來公子扶蘇建下的功勛越多,越對他問鼎儲君有利,而唯一影響到立儲的就是中土局勢,只要中土局勢穩定下來了,秦王政就必然立儲,這一點毋庸置疑。</br></br>公子扶蘇看清了未來局勢的發展,再加上有叔父這個強大的后盾,他心中的憂慮才有所減少,不過他考慮再三,還是問了一句,“父王為什么不同意在山東建封國?”</br></br>“四個封國足矣。”寶鼎說道,“山東距離咸陽并不算遙遠,無須建立封國,而咸陽一旦控制了山東,可以確保河北、中原和兩淮三地的穩定,這一點對咸陽來說至關重要。”</br></br>“所以叔父打算馬上返回北疆?”</br></br>“我必須馬上率軍返回北疆。”寶鼎笑道,“這與我是否直接控制山東沒有任何關系。”</br></br>“父王接到你包圍臨淄的消息后,恐怕最擔心的就是你借機控制山東了。”扶蘇想到自己父王和叔父之間那層永不消失的隔閡,不禁暗自嘆息。</br></br>寶鼎笑了起來,“我希望你能控制山東,借此機會擴展自己的力量,這對你立儲有好處。”</br></br>扶蘇沒有說話。</br></br>“燕南你是回不去了,雖然你父王會一直讓你遙領封國,但你隨時可能回京,所以不會有機會重返燕南了,就安心待在這里吧。”</br></br>扶蘇微微皺眉,問道,“我回京之后,父王會不會乘機撤藩?會不會就此撤消燕南封國?”</br></br>寶鼎微笑點頭,目露贊許之色,“雖然撤藩很困難,但我支持你父王。能否撤藩關鍵在時機的把握上,但未來幾年,我看不到撤藩的好時機。強行撤消燕南封國必然會激化矛盾,而你父王和中樞卻未必不敢迎難而上,一旦矛盾激化,恐怕就有兵戈之禍,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br></br>扶蘇的臉色更為凝重,稍加猶豫后,又問道,“叔父愿意把章邯留在山東嗎?”</br></br>寶鼎搖頭,“我不同意,你父王也不會同意。”停了片刻,寶鼎看到扶蘇的神情有些難堪,于是笑著問道,“你從未來中土局勢的發展來考慮一下,如果你是大秦的君王,以咸陽的利益為出發點,你認為把章邯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適?”</br></br>扶蘇思考良久,遲疑問道,“江南?”</br></br>寶鼎連連點頭,“繼續想一想,由誰來鎮戍山東最為何合適?”</br></br>扶蘇稍加思索,突然目露恍然之色,“蒙氏?”</br></br>寶鼎欣慰而笑,用力拍拍扶蘇的肩膀,“蒙氏的價值甚至超過了你的想像,將來你一定會慶幸今天的選擇。”</br></br>蒙氏是齊國人,這是適合鎮戍山東的理由之一,而最重要的理由是蒙氏手握軍權,手里有軍隊,是秦王政的股肱之臣,扶蘇如果能把蒙氏拉進自己的勢力,對他問鼎儲君和繼承大統的好處可想而知。這不僅僅可以讓秦王政更為欣賞和信任扶蘇,還為扶蘇的未來打下了基礎。</br></br>“叔父為什么沒有選擇老秦人?”扶蘇心里裝滿了疑惑,忍不住問道。</br></br>在他看來叔父的第一選擇應該是老秦人,雖然老秦人對他身體里流淌的楚人血統并不認同,但也并沒有反對他繼承大秦的王統,雙方至今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扶蘇的背后有宗室和楚系兩大勢力,而之前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一直聯手結盟,假如沒有寶鼎的暗示和提醒,讓扶蘇自己選擇,他會選擇老秦人,而不是選擇蒙氏。</br></br>寶鼎笑而不語。他不想把自己和老秦人之間越來越深的裂痕暴露出來,更不想讓扶蘇知道老秦人正在有意扶植公子高,并試圖讓公子高來繼承大秦王統,繼而謀圖功臣分封。未來老秦人的謀劃會不會成功,扶蘇和公子高這對兄弟會不會手足相殘,他已經不敢確定了。</br></br>現在歷史軌跡的改變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快,寶鼎所倚仗的先知先覺的本事漸漸喪失,他目前唯一能做出的判斷是蒙氏和馮氏應該不會背叛秦王政,雖然他們也想功臣分封,也想在這個劇變的大時代獲得最大的利益,但關東系完全是依靠秦王政而生存,關東系依附的是秦王政這棵大樹,任何背叛秦王政的舉動都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蒙氏和馮氏在秦王政和咸陽宮的權威依舊強大的時候,在他們自身的生存還沒有遭受重大威脅的時候,絕不會背叛秦王政。</br></br>有了對蒙氏的這一準確判斷,寶鼎就敢于向咸陽妥協,讓蒙氏鎮戍山東,以此來解決這一關系到大秦能否盡快穩定大河流域的棘手難題。</br></br>=</br></br>=</br></br>=</br></br>[..]</br></br><!面頁章節尾部廣告--><><a謝空空&大秦帝國風云錄》[第一卷崛起]選擇蒙氏)"><>(如果章節有錯誤,請向我們報告)</br></br><></a></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