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前幾天,春暖已經能到院子里慢慢的走動了。
府里因為要準備祭祀先人的器物,供食,再次忙碌開來,母親和嬸母等人忙著打點要送去大佛寺打蘸的祭品,還要布置去布施的粥鋪和發放米糧的店鋪。
被封為國公后,寧鐵柱就把朝廷給的永業田產出的糧食作為已故將士家人的撫恤糧,四時八節的發放下去,每年的盂蘭盆節和中元節還會在大佛寺為己故將士作法事,告慰英靈。
所以這幾天,春曦和致文致彬就每天早早的來到春暖的院子里,方便婢女嬤嬤統一侍候看護。
致彬才四歲,一刻也離不得人,春曦也才十歲,二嬸忙得不可開交,就把三個孩子打包送進春暖的院子。
一時間,院子里熱鬧盈盈,一會兒是致文搖頭晃腦的背書,背完眼睛亮晶晶的盯位兩個姐姐,那可愛的樣子惹得春暖一陣好夸,直把小致文羞得小臉通紅。
一會兒春曦小丫頭又開始她的神極八卦,張家的哥兒李家的姐兒,王家的花貓趙家的土狗,一路八卦到前街賣豆腐的錢小販、開油坊的劉婆子、讀書不務正業偏喜歡寫話本的柳書生。
偏偏小丫頭講得繪聲繪色,人物個性分明,語言詼諧有趣,語氣明快活潑,聲音悅耳動聽。不止春暖聽的津津有味,一眾丫環嬤嬤也聽得歡樂不已。
只要有小春曦的地方,一定會有一片歡聲笑語。
春暖真是喜愛極了她,在這個陌生的空間,小春曦帶給她最大的安慰和歡樂。
世間如果有精靈的話,一定是小春曦這樣的。
用午飯的時候,小致文看到大姐姐和小弟吃的一樣,都是沒有什么味道的食物,看向春暖的大眼睛中blingbling的閃著都是同情,就連小臉上都仿佛寫滿了大姐姐好可憐的字樣。
春暖看著小致文就像看見了活的顏文字,簡直樂不可支,連飯都多吃了一碗。
春暖有時會很好奇,二叔端正守禮,二嬸溫柔和善,可他們家的孩子個頂個的古靈精怪。
午休后,小春曦鬧著要換新衣服,換新發型。
春暖使喚大丫環青禾給她侍弄,粉藍色襦裙換成青綠色的,小姑娘身形纖細,春暖又在她腰間系了一條鵝黃色緞帶;雙環髻上取下銀鈴,春暖飛快的用青綠色的綿線纏了兩個毛球,用小銀釵插在髻中,找了兩條紅色絲帶纏住,雙手輕輕一挽,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就成功了,剩余的絲帶隨意的飄在雙耳邊。
小春曦照了照銅鏡,鏡子里顯現出一個玲瓏可愛的小姑娘,可不就是她嗎?小姑娘高興極了,美噠噠的跑出院子,喜氣洋
洋的向眾人炫耀,就連她們的祖母大長公主殿下都驚動了。
大長公主樂了一回,賜下不少錦鍛宮綢。
寧國公從朝中回來后,也讓人從他的私庫里撿了不少小玩意送給她們,有未打孔的珍珠、磨成球的瑪瑙、拇指肚大小的各種不規則玉石、還有一些透明度不太好的玻璃珠子。
春暖和春曦喜滋滋的收下,春暖出不了院子,就讓春曦一人去主院謝過祖父祖母。
十四日,大哥致遠和小弟致非從書院歸家,拜過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叔嬸后,來春暖的院子里看她。
小弟致非小跑在她身邊,拉住她仔細看她的身體,又察看腦后的傷口,一邊看一邊噗答噗答的掉眼淚。
怕他太過擔心,春暖就笑著說:“已無大礙,別擔心。你才到書院還習慣嗎?”
“還行吧,我的那幫兄弟也進去了。”春暖聽到這話,失笑不已。致非一定不知道這句話在現代的意思。
座在一旁吃茶的致遠聽到這話,輕哼了一聲,放下茶盞。致非聽到后立刻在一邊的椅子上端端正正的座好。
春暖疑惑的看向他。致遠深吸一口氣然后說道:“他進書院的第二天,就給周家李家的小子傳話,說書院有他們沒玩過的有趣的事情,好玩的不得了。然后那幾個小子在家里鬧著不去學堂,非要進書院。
幾家大人隔天就把那幾個小子送入書院,結果剛入學三天就闖了不少禍事。”說完又喝了一口茶,能讓她沉靜雅正的大哥氣成這樣,可見致非做的事非問小可。
“我那不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致非小聲嘟囔。
“這話,你可以在祖父和父親面前說,看有什么后果。另外,書院的先生托我給父親帶的信,剛才我已轉交給父親了,你且再樂呵半日吧!”言畢,也不理會幼弟一臉驚恐的反應,從懷里抽出一個小長盒子遞給春暖。
“這是我一位同窗家里祖傳的祛疤痕藥膏,效果極好,你且先用著,用的好話,我再去求。另外還有一串念珠。我那日在珍寶坊里初一見它,便覺得它應是你的,就買了下來。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送你,但是見到你后就決定送出了,你應該會喜歡的。”
春暖接過盒子,掀起盒蓋。里面放著一個玉盒,應該就是祛疤的藥膏,還有一串暗紅色的念珠,赫然就是大喇嘛給她的那串,不知什么原因,它竟也跟了過來,冥冥之中又回到她身邊。強忍著內心的激動,細細摩梭一遍后,繞了幾圈纏在腕上。一剎時,頓覺靈魂都完整了,再沒有那種心無所依,靈魂無處安放的孤獨感了。
含著眼淚對致遠說:“謝謝,我真是喜歡,再沒有比這更好的禮物了。”
致遠略吃一驚后又了然一笑。他沒告訴告訴春暖的是,這串珠子并不是在珍寶坊里碰到的,而是一個紅衣僧人交給他的。
僧人說,春暖神魂不穩,須把這串念珠隨身攜帶,才能安神定魂。當時,他將信將疑,只把念珠收起再做打算,誰知,來看望妹妹時,又鬼使神差的把念珠帶上了。再看妹妹見到念珠的反應,他覺得做對了。
晚上,春暖一夜安眠,再無以前的夜不安枕。
祭祖是男人們和當家媳婦的事,未出嫁女兒不能去,除過春暖兩姐妹的老小四代人聚在祠堂,拜祭祖先。
春暖和春曦躲在院里,聽著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和上祭品的聲音。
閑來無事,春暖便拿出很久不用的針線盒子,準備給致遠繡一個筆袋。
春曦幫忙找線配線劈線,看著倒比春暖還忙。小春暖的女紅底子加上被陳嘉年磨練出的技藝,一只筆袋很快就做了出來。
月白色的緞面的正面上疏落有致的繡了幾桿青竹,反面繡了兩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春曦捧著筆袋,一時愛的跟什么似的,眼睛盯住兩只熊貓不放,一疊聲的喜歡。不得已,春暖又找了一塊絹,給春曦繡了兩只神態各異的小貓,小姑娘拿在手里高興的直跳。
這個時代的刺繡幾乎全是靜態平面繡,還沒人發明立體動態的繡法,所以,春暖的書袋一做完就讓春曦覺得異常歡喜。
春曦太小說不明白,但春暖卻知道,因為用了立體技法,繡品就顯得動態有了靈性。
這邊小姐妹倆玩的正高興,祠堂里卻不安寧。卻說昨天下午寧威接過長子手里的信,拆開一看,立時火冒三丈。
致非在書院先生說,你們家的致非頑劣不堪,下課后把一位先生的松煙墨偷出來搗碎后混在先生的茶湯中,害得先生喝了一肚子墨水。
這且不算,還趁另一位老先生睡覺時,把他的寶貝胡子給剪了,老先生被氣的昏死過去,以至于老先生到現在還痛心疾首,郁郁寡歡。
最嚴重的是,致非為了烤只鴿子吃,差點引發了火災等等等等。
寫信的目的不是告狀而是向致非家長索要賠償,賠償的東西有:兩盆牡丹,一盆魏紫,一盆姚黃,是教書畫先生的心頭寶,結果被你家熊孩子逮鴿子時給踩死了,你要是不賠的話,先生會來你家哭的。
一副書圣的字貼,是院長的命根子,結果你家的娃兒要烤鴿子,就把這副貼字當點火紙用了,院長心疼的差點吐血,這是必須要賠的。
一套三木先生親手制作的茶具,你家孩子用茶壺泡了一壺墨,好好的茶具就廢了,也是必須賠的。
最后感嘆的說,再沒見像你家孩子那么敗家的,隨手一禍害,盡是好東西。
請你們務必在收假后將東西賠來,否則,后果自負。
幾件物品加在一起近五千兩,麻煩的是,書貼和茶具傳世稀少,即使有錢也很難買到。
致非以為不就踩壞了兩棵小樹燒了一張紙給一個看著挺普通的茶壺里放了一把墨么?哪里會想到,這些個東西一點都不普通。
且不說后來寧威父子頗費心思的償還,只說當下,為了懲罰致非惹下的禍事,為了讓致非長記性,寧國公下令,在祠堂里行家法。
介于致非尚且年幼,父代子受,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致非的無法無天都在他爹沒教好之過。
罰寧威二十鞭子,與致非一起跪在祠堂兩個時辰,不許吃飯喝水,另外減了致非的月銀,什么時候致非能賺來五千兩銀,什么時候月銀恢復照舊。
致遠看父親跪在那里,也一同跪了下去“沒有父親跪著兒子站著的道理,再說父親每天忙于公務,我身為長兄不能很好的教導幼弟,就是我的失責。這懲罰不能漏了我。”
寧國公點了點頭,同意致遠的做法后轉身出了祠堂。眾人緊隨其后,一并出了祠堂。
因為在大佛寺還有法事要做,一眾人只略歇歇喝了口茶水,又出門登車向大佛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