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魂”,不是指的什么魂魄、神魂、陰神、陽神……等等這些事物。
而是指代真靈智慧。
人是因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萬物之供養(yǎng),方為靈,故而人是物質(zhì)的產(chǎn)物。
故而有:一陰一陽謂之道。
而按照釋家的說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壇經(jīng)》有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說明那一點真靈智慧的特殊性。
不同于普羅大眾理解的“聰明、智商、情商”這些稱謂,真正的智慧,是根源于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源于人對宇宙天道的認(rèn)識。
認(rèn)識因人而異,最先悟到這個終極規(guī)律的人將其或稱為“道”,或稱為“佛”,或稱為“神”,故諸法空相,萬法歸一。
“此洞在山谷的位置,相當(dāng)于人身之泥丸宮…”
“那里面的洞中洞呢…?”
張三豐沿著幽森無盡的密道前行,法眼之下,萬物皆明。
“人身難得…”
“九曲盤桓洞…”
這明顯是兩個人的筆跡。
一個古老,存在了將近千年時光;另一者還比較新淺。
無需進(jìn)去,張三豐神識掃描過洞內(nèi)空間,發(fā)現(xiàn)除了墻壁上還有部分殘缺斑駁的字痕外,空無一物。
】
張三豐看了會兒后收神,目光轉(zhuǎn)到了“人身難得”四個字。
不是說其字跡有多筆走龍蛇,而是其中孕育著一股意志。
或者說,在這洞中洞里,彌漫著極為玄妙的意志……
這股意志非常玄奧,道行境界不夠之人,根本覺察不到。
但這種隱晦又外顯的頻率波動……似乎在特地給一些境界不夠之人留下機(jī)會,只要有足夠的機(jī)遇、悟性和緣分,便可以感知到這股玄奧的波動。
“就像是有高人專門設(shè)置了所謂的考驗一般……”
張三豐微微一笑。
神色一肅,元神活潑潑,黑白太極圖顯現(xiàn),光芒一閃,立時化作衣袍樣式披身。
張三豐朝前一躍,空間好像變成了水面,泛起了圈圈漣漪兒,他仿佛穿過了一層更高的維度屏障,身體就這么突兀的消失了。
剎那間,天旋地轉(zhuǎn),耳邊隱隱約約有道言真語輕誦。
悠久、神秘、高遠(yuǎn)、玄貴……
通微玄妙,玄之又玄,如同在闡述天地大道,世間真理。
“嗟夫!人身難得,光景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yè)報?”
“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得終,若臨歧一念有差,墮于三涂惡趣,則動經(jīng)塵劫無有出期……”
“……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其習(xí)漏未盡,則尚循于有生;”
“老氏以煉養(yǎng)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致命之詞……”
聽聞道言,張三豐若喜若思。
環(huán)顧四宇,此處奇異空間不大,不過方圓三里左右,無有其余事物,只有一尊栩栩如生的等人高的石像,矗立于此。
石像背影魁梧,服飾高古,不類近代。
張三豐走近一看,見到此人面相莊嚴(yán),仙風(fēng)道骨,嘴角猶帶著安詳?shù)奈⑿Γ嫔霞∧w神情都與生人無異。
“這不是石像!乃是真人…!”
“法身?遺蛻?……”
他能夠感應(yīng)到,這具肉身的不凡程度。
從外界留下的文字看,此地建造起來將近千年時光,可這具肉體卻至堅至硬。
血肉之軀對著時間流逝,似乎整個人轉(zhuǎn)化為另一種不知名的堅硬物質(zhì),猶如亙古不磨的石像。
張三豐身體光芒一閃,太極圖化作的衣袍隱去,腳踩虛幻幻象,四周演繹森羅萬象之感,顯現(xiàn)出無數(shù)迷離之色的小空間。
“可是,其中的真靈呢?”
“那段隱約的道言,更像是一種留聲手段…”
這時,張三豐在其前方發(fā)現(xiàn)了一行字。
“張伯端證羽化飛升于此!”
張三豐童孔一瞇。
紫陽山人,張伯端!
原來是這位…!
根據(jù)他收集到的信息,這一位在此方世界堪稱后天異人之祖師,后天修習(xí)的異人在進(jìn)階的過程中是一定少不了學(xué)習(xí)張伯端留下來的經(jīng)典。
而問題是,這個名字,張三豐并不是僅僅在這里知道,就算在自己的源世界,張伯端也是丹道大家,一脈之祖!
“不過,這是羽化飛仙了?”
“怎么狀態(tài)那么奇怪…?”
按照,張三豐的理解,張伯端作為全真南宗祖師,講究個“性命雙修”,若真是羽化飛仙,為何還會留下肉身?
“難道說……此方世界只能夠精神超脫不成?”
“還是說,哪怕以張伯端的道行境界,也無法做到肉身成圣…?”
各種念頭猜測冒出。
張三豐觀察著張伯端宛若奇石的遺蛻法身,法眼通玄。
一寸寸感受著其中的奧妙。
“在力量神奇上,雖然不如洪道友的人仙金身,可自有一番特性。”
“感覺有點熟悉啊…!”
“對了,馮寶寶,那個姑娘的肉身體魄有點這遺蛻的韻味啊…”
“像是個半成品…”
張三豐突然目光璨璨的盯著石人像的眼睛。
“話說,貧道都來了這么久了,作為主人家也不出來招待一下嗎?”
話音一落,一道太極之力從指間射出,點在石人像上。
唰~!
只見石人像的兩只石眸閃過一道溫潤的熒光,石質(zhì)眼皮恢復(fù)肉色,微微眨動后,睜開一條縫隙,不再擴(kuò)大。
頓時,古樸的神瑩光彩亮起。
同時伴隨著悠遠(yuǎn)的聲音響起。
“這種力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貧道本身真靈已逝,如今只剩一縷殘魂…”
“閣下為何要喚醒貧道?…”
張三豐做了個道禮,開門見山。
“貧道對所謂的“羽化”實在好奇,希望紫陽先生不吝賜教。”
石人像身體無法動彈,只是眼眸光芒閃爍,仿佛得知了什么。
“閣下不是我方天地之人?”
雖然是問句,可石人像語氣輕淺,充滿肯定。
“貧道確實來自天外。”張三豐直言不諱。
石人像似乎有點激動,石眸不斷閃光。
“果然,天外有天~!”
…………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