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74年的夏天,自己現在都是三個孩子得媽媽了,老大饅頭今年5歲,老二包子今年3歲,老三豆包今年1歲多。
三個孩子都是男孩,看的三哥直說,要是有一個是閨女多好。
自打懷上老二的時候,三哥一直盼著能是個閨女,可是直到生了老三也沒能盼到,可是愁死三哥了,說自己想要閨女怎么這么難呢?
這幾年,大隊里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豐富多彩,不是誰家的孩子娶了知青,就是誰家閨女嫁給了知青,要不就是那兩個知青結婚成家,在大隊批塊宅基地從知青院里搬出來了。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知青都在生產隊安家落戶,沒見有多少知青能夠返城的,反而是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來到了生產大隊。
大隊里的鄉親們也早就見怪不怪的,不過唯一不高興的就是,有的人家不是娶了知青做媳婦,就是把女兒嫁給知青。
沒辦法不想看到女兒受苦的,怎么也得貼補一點,至于嫁到自家的知青,那就自求多福吧!
要想過的好,要么生兒子,要么鬧得分家另過。這不從周三叔家的周芳芳嫁給蔡知青后,大隊里和知青院里的知青,搞對象的人是越來越多,凡事有的,家里怎么也攔不住,最后只能同意。
至于每家都過的是什么日子,可以說不分家的很少,也就是目前幾個都是生了女兒的,只要是生了一個兒子,不管怎么樣,就是分家經過。
這今年大隊里一些鄉親們,在上完工以后,不是給這家蓋房子,就是給那家蓋房子,可以說現在的生產隊了熱鬧了。
“什么,大哥要來,你沒說錯吧”
“沒錯,大哥電話都到了部隊了,還說好了什么時間去接”
“可有說是和大嫂一起來嗎?”
“有說,一家都過來。”
“那得趕緊把被褥什么的都曬曬”
“不急,從大西北到這里,坐火車怎么也的三四天”
“那也不行,還是趕緊收拾一下吧!都好多年沒見大哥了,也不知道大哥怎么樣了。”
“你好歹還見過”
“你,真是,這也好比”
“這不就是說說嗎?”
“把西屋準備出來,外間給大哥大嫂住,里間給孩子們住”
“好”
從第一年下鄉到現在,自己有將近十年沒有見到大哥了,說起大哥,自己和三哥結婚那年,他也找到了人生伴侶,不過比自己結婚晚幾個月,大哥家的孩子也就相對的小一些。
至于大嫂是什么工作的,大哥在信里沒有過多的提起,只是說對方也是一名大學生,一直在大西北工作。
看到他在信里的描述,自己和三哥大體能猜到一些,一個女大學生在大西北工作,無非就是搞科研一類的。
至于照片什么的,大哥更是沒有給。
還有一個就是在饅頭一歲多的時候,南姐也嫁人了,現在也就剩下四哥了,也不知道他找個什么樣的媳婦。
“綿綿,綿綿,大哥大嫂,還有侄子來了”
“爸爸,回來了”
“哦,爸爸回來了”
“爸~爸”
“爸爸你回來”
“來饅頭,包子,這是大伯,大伯母,這是兩個弟弟,平平,安安,趕緊叫人”
“哦,大伯好,大伯母好,平平安安好”
“大伯好,大伯母好”
“好孩子,你就是饅頭”
“是呀”
“你是包子”
“是呀!大伯你好厲害呀”
“來,饅頭,這兩個小弟弟,包子,你喊他們兩個哥哥”
“弟弟”
“哥哥”
“大哥”
“綿綿,來給你介紹一下,這是你大嫂,宋瑩瑩”
“大嫂好”
“你好,這是豆包”
“是呀,豆包,快喊大伯母,”樂文小說網
“大~母”
“這孩子比他兩個哥哥說話稍微晚一點,現在還不怎么會說”
“沒事,安安就比平平說話晚一點”
“對了,外面熱,咱快進屋,屋里坐”
“對對,快進屋坐”
“東西先放西屋,早就收拾好了,咱先吃完,然后你們洗漱一下,坐火車夠累的,睡醒了,咱再好好說說話”
“好,那綿綿,大哥就不和你客氣了”
“甭客氣”
沈東倒是沒有在意,不說是沈西自己兄弟,就是弟媳婦也是自己從小就認識的妹妹,在他看來,這和回自己家沒有什么兩樣。
可是對于宋瑩瑩來說,這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再一個就是不說丈夫的弟弟,就是弟媳婦她也是第一次見,多少還是有一點拘謹的。
他們這次來,不光是來探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把兩個孩子留在這里。
也不是他們夫妻兩個不想把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而且情況特殊,沒有辦法帶在身邊。
她是科研人員,根據上邊最最新的指示,她要跟隨科研院所所有人去其他地方工作,而自己的丈夫又恰恰是保護他們這些人解放軍同志。
所以沒有辦法把兩個孩子帶在身邊,即使想帶,可是這次去的地方,不說她自己,就是上邊的領導也一概不清楚
只是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是在一座深山里,與外界根本就沒有辦法聯系,所以沒有辦法只能把孩子送過來。
她倒是想把孩子送回娘家,可是自己的娘家,不提也罷。
“放心吧!不會有什么問題的,不說三弟,就是綿綿在知道事情緣由以后,即使你不要把孩子留下,她也會堅決留下來的”
“可是,東哥,不說其他的,就說這糧食現在如此金貴,哪里夠多養兩個孩子的,再說了,現在即使去黑市買,也是需要不少錢的。
咱們兩個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這不是養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兩個月,而且幾年,恐怕時間會更長”
“不管是多久,都要相信綿綿回把,咱們得孩子養的好好的。
至于糧食夠不夠吃的,這個你不用擔心,不說其他的,就是在最困難的那幾年,不說其他人,就我們四個可是沒少一口吃的。
還是說你是擔心把孩子就在這里受苦”
“在哪里不受苦,跟著咱們去大山里不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