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完東西從供銷社出來的時候,在路上看到好些戴著紅袖章的人,滿大街的都在那里喊口號啥的。
我們三個不知道什么情況,也不敢問路人,趕緊的閃人。
來到黃爺爺停牛車的地方就問黃爺爺:“今天下午還有人做牛車嗎?”
“沒有,就你們三個”
“那能不能提前回去”
“怎么了,有啥事”
“黃爺爺問題大了,現在縣城到處都是戴著紅袖章的人”
“啥,這怎么回事”
“不知道,要不怎么先回去”
“那就回去吧”
在路上也不敢多說什么,直到快進村的時候,說
“陳恩彭你去大隊長那?告訴他今天在城里看到的吧,具體出了什么事,我們也不清楚,但是不管怎么說,還是要提醒大家最近進城的時候小心一些總是沒錯的”
“你說的不錯,杰子,東西你先拿回你那里去,等回來去你那里拿?”
“好的,沒問題”
“黃爺爺,最近你進城的時候也小心一些”
“放心吧,老頭子就是一個趕牛車的,進不進城都無所謂,到哪里都能放牛”
回到家里后,心里還在那里砰砰跳的厲害?時間過得可真快,就這么到了最亂的時候!唉!可怎么辦?
京市里的周濤也再和沈博文說:“老沈,事情沒想到會這么嚴重,你說我們現在還怎么辦?”
“現在自己也看不明白,不過現在家里的孩子都在部隊,他們都是有能力的,不是那種在部隊混日子的,應該沒有問題,就是有問題無非就是壓著不讓升職吧。
再說了在自己看來,壓著他們不升職反而是好事,這樣其他人也注意不到他們。現在最危險的反而是我們”
“你的意思是上邊要查我們?可是我們不管是在什么方面都是有據可查的”
“查倒是無所謂,就怕有人趁著這個機會搞小動作”
“你的意思是?”
“就怕有人為了現在的位置或者是權利做點什么”
“是誰?”
“這個不知道,但是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人?”
“那我們該怎么辦?”
“小濤,如果我說,我打算到鄉下去,你去嗎?要是你不打算去,我們可以登報離婚,你不管在成分上,還是在其他地方上,都不會有問題,到時候你還可以留在城里。”
“你胡說什么呢?不就是下鄉嗎?自己又不是沒在鄉下帶過,再說了自己從下在鄉下長大的,鄉下是什么樣,沒有自己更清楚”
“那,小濤就委屈你了”
“委屈啥!咱們夫妻都20多年了,你一個人下鄉自己能放心嗎?對了,你打算去哪里,去綿綿插隊的地方嗎?”xしēωēй.coΜ
“這個恐怕難?”
“為啥?”
“現在軍區沒有人不知道綿綿待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不適合我們去了?”
“那我們去哪?”
“同樣去吉省,咱換個市待著?”
“去哪。”
“通市,距離綿綿不是很遠”
“可是即使不遠,也是在兩個市里,在說東北地廣人稀的。”
“就因為地廣人稀,事情才少呢?”
“那去哪里”
“去通市,紅旗公社,向陽大隊”
“為啥去哪里”
“上次老大回來說哪里有他以為戰友”
“關系可靠嗎?”
“問題不大,對方的命是老大救的”
“那就好,那是不是得給綿綿寫信說一聲”
“告訴她咱們要離開就行,至于去哪,現在還不能說,越少人知道越安全,對了你去給她買幾本語錄,告訴她好好看看,一定要把里面的內容記住了”
“好,這個自己知道。你說要不要趁著現在你我都沒事,把家里的東西都寄給她,自己可不想讓他們給糟蹋了”
“行,既然要寄,那就在里面放點東西,告訴她我們去哪里吧,要不然這孩子該擔心了”
“誰說不是呢?對了,老沈你說咱們要不要準備點錢或票據啥的”
“還是算了吧,我怕到時候被那些人給搜了去”
“那怎么辦?”
“這樣吧,你把家里最破的厚衣服找出來,在里面封點錢和票吧。至于家里其他的東西,都寄給綿綿吧,不管怎么說,到時候咱們離白市也不算遠,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見面呢?”
“那你說要不要把沈東戰友的地址告訴綿綿”
“還是算了吧,只知道孩子的戰友可靠,至于家人還得了解了解”
“那你打算咱們什么時候去”
“這個等把家里的東西寄完以后,怎么也得過三個月吧,要不然有人會起疑心的”
“那好看看到時候再準備帶些什么吧”
“就怕到時候被人搜出來”
“那就先寄給綿綿吧,準備點東西自己心里也踏實”
“那就準備一些舊衣服,舊棉被啥的吧,新的就算了”
“這個你放心,心里有數”
自己怎么也沒有想到,在我寄出一個星期后我就收到來到京市的包裹,而且還是兩個大大的包裹,當自己找出里面的信打開看的時候,就知道完了,沈伯他們這是要出事了。
趕緊把所有的東西,還拆的拆,蓋找的找,終于在一件大衣的袖口出找到一張紙條,上邊寫著:通市、紅旗公社、向陽大隊,等通信在聯系。
自己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在屋子里轉來轉去,突然看到炕上的東西,才想起來,既然周姨把東西寄給我,就說明現在他們還是安全的。
還有那張紙,這說明,一切都是在沈伯的安排之內,既然這樣那自己就先安定下來,給他們準備東西,等收到信后,在想辦法給他們寄信。
還有就是不知道,大哥他們知道嗎?還得想辦法給他們在信里提醒他們才行。同時還的給周姨寫一封回信。
還怎么回信?就看著炕桌上的語錄,突然想到現在全民都會背幾句,能不能在上邊找點內容,說干就干。
就找里面的話寫在信上,自己就不信他們不能在里面找出自己想說的意思。
就這樣當沈博文在比看到來自撫松縣的信時,打開一看,信的開端不是主席語錄,就是在中間,或者是末尾。起初還沒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