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開慶元年,九月初三。</br>
陽邏堡北岸,香爐山上。</br>
董文斌小心翼翼的盯著前方幾十雙腳,生恐哪一位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都可能影響當前一路勢如破竹的大好戰況;數十位重要人物前更是有一位天之驕子,當前廣闊大地下,最大國家的王;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天之子;那可就要看今天的會議的結果了。</br>
抬頭望去,黑壓壓的烏云帶著濕熱的云氣撲面迎來;忽必烈的馬靴踏著踏著山頂的泥濘,一步一步走到一塊巨石前,盤坐于上,又把靴子脫掉,用手刀削黏在上面的泥土。</br>
姚樞已經是五十五歲的老者;被張文謙攙扶著爬上山頂,已是氣喘吁吁;見忽必烈停在山頂的石頭旁盤坐,也就來到下首的小石頭上歇息。</br>
忽必烈見他坐在一旁,便開口道:“敬齋先生何必執意上山,本王不過上來看看南朝風景,山路難行,先生何必遭罪一番。”盡管忽必烈知道這些人都在想什么;想要干什么;他依舊要給他們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表現出自己的智慧和韜略。</br>
姚樞一樣脫了靴子盤坐于上,回道:“王上要看南朝風景何必急于此時?這萬萬里秀麗河山,以后馳馬中原哪里看不得?想必北還的注意已定?!闭f完哈哈大笑起來。</br>
忽必烈搖頭苦笑道:“知我者先生也!”。</br>
見董文斌在側,心想真還沒詢問過中層軍官的想法,便問如若此時退兵如何?</br>
董文斌隨侍在側,聞言,苦笑道:“王上,咱們從汝南一路破了大勝關,克了虎頭關;如今只要拿下這陽邏堡,沿江而下;臨安指日可破;咱們就這回去了?臣不愿?!?lt;/br>
姚樞聽到笑而不語。</br>
忽必烈望了望劉秉忠,又看向他身后的張文謙。</br>
劉秉忠與張文謙對視一眼,他道:“王上睿智絕倫,不管可汗現在傷勢如何,咱們在南地征戰,遠離中樞;若有不軌之徒進讒言,我等何以畀之,如若可汗真的駕崩,我等何以處之?”</br>
忽必烈聽了也不言語;穿上靴子,從山上往下面大江望去。</br>
一望無際的湖水,被風卷起層層波浪,眼前濃墨般的烏云,像張牙舞爪的黑龍,隨時可以撲下來。</br>
他心想,這般情形與我蒙古大軍何其相似;如若我等有足夠的實力便卷起滔天之水,沖破這湖,打破這天;肆虐于這滿是財富的南朝天下;若實力不足;便是和風細雨般;絲毫動搖不了這波濤起伏的湖面。</br>
忽必烈唏噓道:“江南秀麗豐茂,宋人善于理財,故財貨充足;孤若取之,何必怕那些讒言小人之輩;且聽聰書記說說看?!眲⒈椰F任忽必烈隨身史官,但他亦是忽必烈麾下智囊。</br>
劉秉忠對忽必烈拱拱手,回道:“臣說的沒記的多;還是讓善甫兄說說看吧!”</br>
廉希憲此時只有二十九歲,雖然年輕但是位高權重;正兒八經的京兆宣撫使;忽必烈正牌跟班小弟;見到眾人都看向他,他也不推辭道:“先發而制人,后發而被人制。此乃恒古不變之理;王上今權欲重,軍欲強;正當其時;天命在我,時機在我。當早做打算,若事機一失,則萬巧莫追,悔之晚矣!”</br>
忽必烈笑道:“善甫這翻道理,吾早已知曉,如今爾等如何看??!?lt;/br>
董文斌只是小小千戶,隨侍之人;問道他時還能回復幾句,此時不敢插嘴;但是因參與如此攪動天下風云的大事,現在已到決策之時,大王麾下智囊個個絞盡腦汁,想說服忽必烈;決策之日就在今朝。盡管只是旁聽,董文斌卻早已是激動的渾身顫立。</br>
他努力的穩住握劍的雙手,就聽得耳邊響起姚樞的聲音。</br>
姚樞沉聲道:“我等早已確定此事千真萬確,但是無功而返,爭奪汗位總是名不正而言不順;如今趕過去,關外怕是汗位已定,倒時,咱們空手而歸,阿里不哥若是一面詔書,吾等皆為待罪之囚;臣下還是認為全力拿下鄂州;以功勛而屈全軍,繼汗位?!?lt;/br>
廉希憲抬頭正色道:“鄂州城堅兵眾,南人紛紛來援,何時可攻破?如是三五月可破,咱們還能周旋一番,如是一年半載的還僵持不下;則大勢已去,吾等皆與待罪之囚有何不同?”</br>
張文謙接著廉希憲的話語道:“臣附議!速回!”</br>
姚樞望向躲藏于后不曾說話的王文統,王文統得到授意;朗聲道:“臣有異議!”</br>
忽必烈有些奇怪,這個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府里的戶部主事可以參與發言嗎?明顯專業不對口???但是忽必烈仍然示意他可以說。</br>
王文統理了理官帽,正色道:“臣奉命轉運糧四十萬擔,草六百萬擔;兵器,箭矢數萬;三日前以至黃陂城內;如若就此離去,恐落于南人之手,以至養虎為患。臣以為,不可速回!”</br>
忽必烈心中煩悶;此時此事麾下眾人猶不能眾口一言;何以決策;如是走錯,便是史書如何寫孤?一個笑話嗎?不,決不能走出半點差錯。</br>
“吾,必為天下主。”</br>
望了望手下眾人;只有商挺一言未發,深知此人睿智謀略,便親自問道:“孟卿何不說一說?!?lt;/br>
商挺微微一笑,道:“王上既問策于吾,某就說一說咱們現在的優勢。”</br>
“其一,王上現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執掌漢地大小事務,尊貴無比,便是漠北擁立新可汗;短時之內,未必能奈何我們。”</br>
“其二;王上南征擁兵十余萬,漢兒兵更是幾十萬余;便是新可汗已經繼位,吾等手下數十萬大軍,亦可為之一戰,何況漢地距關外較遠,咱們需要時間,他們也是?!?lt;/br>
“其三,新糧已入庫,甲帷也有新到;漢地為王上之根本;有根之水亦可肆虐于關外,征服他們。”</br>
“其四,吾等南下征宋,先損可汗于四川,再敗南朝于鄂州,諸位莫忘了云南的兀良合臺;若是咱們不能幫他一把;恐怕咱們退走之后;他已無路可去;最后咱們還要背起這個罪名;臣下以為,速退極為不智,不可取也?!?lt;/br>
忽必烈點點頭,商挺所說,點點直指要害,都是他最為擔心的問題;他便問道:“孟卿何以教我?”</br>
商挺既然敢說,心里早有對策。</br>
“無非兩件事;一是穩固軍心,民心;可使隨員每日到千戶營宣講王上之榮耀,千戶以上加官一級;并持銀牌,統軍令于中軍大帳,以防奸詐;</br>
“二是戰和;歷年來,南朝每每打不過金朝;便就割地求和;我等應在南朝未知大汗出事之前,打出優勢來,然后引誘其南朝求和;這樣咱們就可以,以勝者之師北上?!?lt;/br>
忽必烈聞言大喜,這才是成事之策;牢固根本,則風雨不侵;然后再北伐叛逆,立于不敗之地。</br>
又看看隨侍在旁的蒙古族人;個個沉默不語,或懵懵懂懂;讓他們攻略城池,則侵奪如火,讓他們成萬世基業,則手足無措;難怪這萬萬里錦繡山河,數千年來都是漢人的天下;</br>
忽必烈心中感嘆,便又鼓勵自己想到;南朝腐朽,自己數萬鐵騎肆虐天下,未必不能君臨天下。但要把這些才華橫溢之人盡數納入麾下,將來必成大事。</br>
手中的匕首望鎧甲上輕輕一敲,引起眾人目光;忽必烈豪氣干云道:“諸位不必再議;本王計議已定;傳諭諸軍,明日卯時全軍出擊;不拿下鄂州,本王絕不北上?!?lt;/br>
眾人見忽必烈心中已有定計,再說無用,紛紛稱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