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 八阿哥有許多不喜歡的人,不喜歡惠妃,不喜歡大哥, 不喜歡太子,其實他也不太喜歡傻乎乎的小九和小十,甚至也不喜歡皇阿瑪, 但他最不喜歡的人便是三哥。
三哥不曾像大哥那樣使喚他教訓他,也不曾像太子那樣高高在上,相反,三哥平易近人, 他剛搬到阿哥所時, 對他態度最好的人便是三哥。
三哥的平易近人不只是對他,而是對著任何人, 沒有品階的宮女,連規矩都沒學好的小太監,都能擁有三哥的這份平易近人。
所以三哥在宮人們口中的名聲極好,他看得出來三哥不是在裝模作樣, 而是真的尊重每一個人,哪怕那只是一個提桶澆水的小太監。
可越是這樣, 他便越是討厭三哥, 因為他和三哥在做同樣的事兒, 三哥是發自內心的,所以越發襯得他像一個贗品, 一個裝模作樣之人。
但即便是這樣, 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 沒有別的選擇。
皇阿瑪有那么多的兒子, 最疼愛看重太子, 然后是大哥,再然后就是三哥和四哥了,四哥養在皇貴妃膝下,身份比他尊貴的多,在學業上勤奮刻苦,天資也不差,他自認不輸四哥,但也不覺得會強過四哥。
往下,五哥和七哥在皇阿瑪心里頭的分量也比他重,皇阿瑪會關心五哥的學業,關心七哥的身體,到他這兒,皇阿瑪的話往往就很少了。
小九和小十都不精明,傻乎乎的,不是腦子笨,是被嬌慣出來的天真,只有天真的小孩才會連功課都不上心,可皇阿瑪罵歸罵,也從來沒放棄過這倆弟弟。
只有他,剛入上書房的時候最不受皇阿瑪關注,他要出頭,光在功課上努力是不夠的,四哥努力,七哥努力,太子當年念書時也是十分勤懇的,他單是努力念書怎么夠呢。
他要有很多人支持、很多人稱贊,慢慢積蓄力量,才能被皇阿瑪注意到,才能有朝一日出人頭地。
他和三哥走的是一樣的路子,只是三哥比他更有優勢,皇阿瑪疼愛三哥,三哥的出身也比他能更好的收攬人心,所以小九和小十從圍著他變成了圍著三哥,宮人們夸他仁善時也要夸一句三哥。
他又怎么能不討厭三哥呢,他對三哥的討厭持續了很久很久,一直到三哥從山西歸來,滿朝有一大半的朝臣都在聲討三哥,全國上下罵聲一片。
一個真君子成了許多人口中的‘殺人魔’,盡管還有太子黨的人在其中推動,但三哥惹了眾怒也是真的。
朝中只有小九和大哥出面維護了三個,這兩個人言辭犀利,一個扯遮羞布的,一個掀桌子的,話鋒直指太子。
那一刻,他對三哥的所有厭惡盡數都沒了,他跪在地上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口干舌燥,異常激動。
三哥的‘真’得罪了許多官員和讀書人,還毀了太子的錢袋子,以三哥之勢雖然難以對付太子,但卯足勁兒三哥是能夠重傷太子黨的。
他拉不下太子,三哥也不能,但他們都使勁,有他們倆帶頭,還會有別的兄弟出來對付太子,早晚是能將太子拉下馬的。
他的野心在那時候被放大,可惜三哥莽的時候是真莽,慫的時候也是真慫,那日的朝會之后,三哥就像泄了勁兒一樣,對太子處處避讓,并不是他預想當中的針尖對麥芒。
三哥躲了,其他兄弟也沒有出頭的,他看得出來皇阿瑪急需有一個人出來制衡太子,可皇阿瑪能逼著三哥、四哥出頭,卻看不上他。
皇阿瑪眼里從來就沒有過他這個兒子,就連他的婚事也是如此,皇阿瑪前腳為他和郭絡羅氏賜婚,后腳就削了郭絡羅氏舅舅的爵位,讓他難堪。
旁人的福晉都出生名門大族,五哥的側福晉都是從二品大員的嫡長女,可到了他這兒,郭絡羅氏的阿瑪是個因為騙賭被判斬立決的罪人。
在成婚之前,他對郭絡羅氏沒什么好感,成婚之后才慢慢愛上郭絡羅氏。
郭絡羅氏就好像另一個他,一個不擅長偽裝的他,他們年少時的日子都不好過,都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德州之變后,皇阿瑪讓三哥調查太子謀逆案,三哥的調查結果不能讓皇阿瑪滿意,便又將此案轉到他手里。
終于能被皇阿瑪看到,哪怕是皇阿瑪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他那時也是高興的,太子完了,三哥在官場上的名聲毀譽參半,大哥和小九這些人因為站在了三哥身后,就等同于自動退出了儲位的競爭,能和三哥一爭的只剩下他和四哥,在太子謀逆案上,皇阿瑪想到了他而非四哥,足以證明他這幾年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前朝一盆一盆的臟水潑向太子,許多罪名根本經不起細查,可真假已經不重要了,朝臣不過是依照皇阿瑪的意思在辦事,就像他一樣。
皇阿瑪什么都不用說,撤了三哥將案子轉到他手中,該明白的人就都明白了,三哥的確是個君子,都這時候了還不愿意順著皇阿瑪的意思給太子多定些罪名,但君子在朝堂上有什么用,皇阿瑪不也一直以寬和對待下面了,可不還是要對太子下狠手。
皇阿瑪自己都不是君子,又怎么會選一個君子上位呢。
他就是要讓皇阿瑪看到他和三哥的不同,他比三哥更會御下,比三哥更適合波云詭譎的朝堂。
他沒有想到,皇阿瑪也沒有想到,已經被廢掉的太子還有殺進太和殿的能力,那一箭沖著皇阿瑪射過去的時候,他明明是有機會將其斬斷的,卻沒有動手,而是冒險擋在了皇阿瑪身前。
廢太子舉兵謀反搏了一把,他以身擋箭立下救駕之功也是為了搏一把,皇阿瑪這些年之所以對三哥格外不同,不就是因為康熙二十九年皇阿瑪病重那會兒,三哥表現得格外孝順重情嗎。
皇阿瑪喜歡孝順兒子,那他就做個孝順兒子好了,有什么樣的行為比試圖以命換命來的更孝順。
廢太子搏了一把,沒成功,被換了地方繼續圈禁,他搏了一把,成功了,立下了救駕之功,可卻不得不養傷,看著三哥監國,慢慢將朝堂收攏。
三哥大權在握,但卻不是皇阿瑪想要的繼承人。
他少時偽裝自己平易近人,但三哥卻是真的平易近人,所以他討厭三哥。皇阿瑪平日里說著善待百姓,說著滿漢是一家,可也只是嘴上說說罷了,和三哥監國后的舉動比起來,才越發顯得皇阿瑪不真誠。
他不知道皇阿瑪對三哥是不是由愛轉恨了,但皇阿瑪落得和他少時一樣的結果,倒讓他有種隱秘的愉悅感。
后來皇阿瑪帶著幾個皇孫北巡,三哥在朝堂上頒布了兩條政令,無論是立女戶,還是遺產繼承人的順序規定,都讓朝堂在當時炸了鍋,一名御史直接撞向了柱子,一副打算死諫的架勢。
就像除夕夜那支箭射向皇阿瑪時一樣,那一刻他腦子里就已經做了決定,飛快沖過去把人攔下來,沒有讓這人血濺太和殿。
御史死諫會給三哥帶來麻煩,而他把人攔住,就已經代表了他的立場。
但他還是有些不服氣的,三哥能成功是廢太子助了三哥一臂之力,是皇阿瑪年紀大了身體不適讓三哥鉆了空子,是他自己在緊要關頭做錯了決定,白白錯過了好時機。
最后的這點不服氣湮滅在神采奕奕的福晉身上,他們兄弟當中只有三哥會花苦功夫一點一點地提高女子的地位,給了福晉為自己搏一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