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1

化蝶

/ 1 /

討論會開始了。

這個會議對劍湫來講意義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也是團長價值的體現。“團長價值”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沒有具體數字和指標。但劍湫不同,她是演員,有演員的出發點和標準,是藝術的,是自我的。簡單地說,她當這個團長,就兩件事:排新戲和出新人。在劍湫看來,排新戲和出新人是一體的,是相輔相成的——將新戲排出來,成為經典名劇,名劇催生名角。反過來說,也只有名角才能將一個戲經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個戲,讓一個戲起死回生。

還是拿老戲做文章。當然也可以排新戲,新戲有新戲的好處,一張白紙,怎么畫都行。但風險也是明顯的,新戲缺少積淀,缺少歷史感,缺少厚重感,顯得淺,顯得薄,顯得倉促,壓不住。排老戲當然也不容易,像《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經典劇目,經千錘百煉,是千萬人的心血結晶,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唱詞,甚至每一個表情,都已印刻在觀眾心中,特別是那些老戲迷,心里都有一場自己的戲,改一句都不允許,那是犯上作亂,是欺師滅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戲,必須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沒有表現力和說服力,就是“觸犯眾怒”,沒有好下場的。問題是怎么出新?大家都想出新,都想把老戲排出新花樣來,有誰做到了?誰能?

新排《梁山伯與祝英臺》,劍湫有自己的想法。按照劇團慣例,先開會討論劇本改編,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劇本“出彩”了,接下來就是演員的事。劍湫不擔心“演”的問題。

這天下午,討論會在劇團會議室舉行,參加人員主要是這么幾位:杜文燈和梅如煙是劇團顧問,重大的事,要邀請她們參加,她們的資歷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藝術修養在那里,舞臺經驗在那里,她們的意見至關重要;主創人員包括主要演員和編劇,主要演員是劍湫和肖曉紅,再加一個編劇。好了,五位“首腦”到齊,可以討論了。

劍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發言。劍湫保留了原劇基本框架,主要做了四處調整:第一,充實了第一場“思讀”的內容,目的是突出祝英臺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識,渴望自由,為后面情節的發展埋下“種子”;第二,拿掉“山伯臨終”那一場,她不讓梁山伯死,在戲里弄死一個人太容易,讓他活下去才難;第三,她將“樓臺會”和“祝父逼嫁”次序對調,“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場“哭墳”拿掉,梁山伯沒死,哭什么墳,改成“私奔”,她要讓祝英臺和梁山伯私奔,劇名就叫《私奔》。

劍湫說,這次改編就一個目的:讓這個戲現代起來,讓年輕觀眾走進我們劇場。就這么簡單。

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戲曲的沒落是有目共睹的,讓年輕的觀眾買票走進劇場是所有戲曲從業人員的夢想。多么美好的愿望。

劍湫說完,會議室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

最先發言的是杜文燈。杜文燈其實不想先發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著梅如煙。梅如煙是演旦角的,演祝英臺是她的拿手戲,應該由她先開口。但梅如煙沒有開口,手一直扶著腦袋,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杜文燈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表達自己不成熟的意見”,她說:

“《梁祝》原本是悲劇,這么一改,成了喜劇,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老觀眾能不能接受?這個我們要考慮。”

杜文燈提的意見太有道理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經典悲劇,已經深入人心,改成喜劇,確實有風險,甚至是冒險。劍湫的“一根筋”體現出來了:

“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險中求勝。如果還是按照老路子排,祝英臺還是原來的祝英臺,梁山伯還是原來的梁山伯。我要借這次改編,拿出一部不一樣的《梁祝》,塑造出不一樣的生角和旦角。”

杜文燈有點下不來臺了,但她是“老藝術家”,是前輩,不會跟晚輩“一般見識”的,更不會爭論,一爭論就輸了,她只是“微笑”——兩個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時候,“微笑”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武器。

在信河街劇團,劍湫演小生,肖曉紅演花旦。在舞臺上,生和旦是一個戲能夠成立的兩根柱子,是所有故事生根發芽的種子,也是所有故事生長的主干。可以這么說,生和旦是每出戲的魂魄所在,所有悲歡離合都因他們而產生。他們是《何文秀》里的何文秀和王蘭英,《西廂記》里的張生和崔鶯鶯,《屈原》里的屈原和嬋娟,《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梁祝》里的梁山伯和祝英臺,等等。在劇團里,生和旦的關系是微妙的,不僅僅在舞臺上,在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于生和旦來說,特別是對于劍湫和肖曉紅這樣的演員來說,舞臺和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在一起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大家都轉頭看肖曉紅。劍湫說到這個份兒上,肖曉紅的態度就很重要了。可是,讓肖曉紅怎么回答?老實說,劍湫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墳”了,不“化蝶”了,最經典的戲沒了,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嗎?她知道劍湫說的沒錯,如果按照老路子演,自己還是自己,祝英臺還是祝英臺,觀眾還是老觀眾,很難說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鋌而走險,才有可能出新。可她又不能直接說“我同意劍湫團長的改編方案”,不能說的,她也不愿意說。剛才杜文燈已經說了,她說得很“委婉”,只是問“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老觀眾能不能接受?”意思很明顯了,她是站在“年輕觀眾”和“老觀眾”的角度問劍湫。但是,肖曉紅也不能說“我不同意劍湫團長的改編方案”,她當然知道劍湫為什么要這么做,她是團長,要出戲,要出人,更要賺錢養活劇團,她需要“政績”。但無論怎么說,演祝英臺的人是她,她是旦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次改編,是為旦角改的,變化最大的人物是祝英臺,對她的挑戰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個演員,遇到的挑戰越大,內心越興奮,這是無法拒絕的,也不會拒絕,明知前面是懸崖也要撲過去的。所以,肖曉紅覺得怎么說都不合適,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煙,想聽聽梅如煙的意見。當然,也是轉移“目標”。但梅如煙不看她,依然微閉著眼睛,誰也不看,又好像誰都看了。

還是杜文燈發話了,“微笑”著對肖曉紅說:

“你是藝術總監,你談談感受。”

還有退路嗎?有人拿“槍”頂著后腦勺了。肖曉紅只能硬著頭皮上:

“我覺得,劍湫團長的改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是對的,一開始加強祝英臺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夠女扮男裝去杭州讀書,為后來的私奔打下很扎實的基礎。這么改編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討巧,也很有新意。”

停了一下,肖曉紅看了大家一眼,繼續說:

“我覺得,杜文燈顧問說的也很有道理。將悲劇變成了喜劇,特別是對經典劇目的改編,確實既要考慮年輕觀眾的感受,更要考慮老觀眾的感受。”

肖曉紅的發言就到這里了,什么都說了,又什么都沒有說。“支持”了劍湫,也“支持”了杜文燈,誰都沒得罪。這是她一貫的做事風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兩可。

接下來是編劇發言,編劇站在杜文燈一邊。編劇的心態可以理解,改編劇本是他的事,劍湫將他的事干了,這不是砸他的飯碗嗎?當然不干。

這就形成了對峙。如果說肖曉紅屬于中立的話,杜文燈和編劇形成了一個陣營。這個時候,梅如煙的發言顯得尤為重要,她的態度不只是對藝術的討論,而且是“站隊”問題,是“政治立場”問題。

形成這個陣勢,有劍湫和肖曉紅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們的原因。劇團的人都知道,劍湫和肖曉紅背后,各站著一個人——杜文燈和梅如煙。

問題復雜化了。就拿誰來當劇團團長這個事講,按道理,梅如煙肯定希望肖曉紅當團長,肖曉紅是她徒弟啊,是她一手帶出來的。而且,梅如煙也看得出來,肖曉紅對團長的位子懷有強烈的興趣,幾乎是躍躍欲試的。或許,正是肖曉紅這種態度刺激到了她,讓她覺得肖曉紅太不矜持了,太急了。還有一個原因,肖曉紅并沒有來找她。這是件很微妙的事。她想過了,如果肖曉紅來找她,表達對團長位子的渴望,她會站在肖曉紅這一邊嗎?會全力支持她嗎?梅如煙不知道。但有一點,如果肖曉紅這么做,自己會蔑視她。肖曉紅沒有來,招呼也沒打,更不要說商量了,這是什么態度?這是忽視,是目中無人,是根本沒把她這個老師當回事。豈有此理。所以,梅如煙在推薦表上,沒有打肖曉紅的鉤。她也沒有打劍湫的鉤。劍湫是杜文燈的學生,杜文燈已經當了團長,難道還讓她的學生接著當?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梅如煙誰的鉤都沒打,她棄權了。文化局領導找她談話時,她的話說得很好聽:在人事安排方面,我聽領導的。領導怎么安排,我都贊成。杜文燈也沒有在推薦表上打劍湫的鉤。不存在避嫌問題,站在她的角度考慮,劍湫確實不是團長的最佳人選。劍湫是自我的,是活在戲里的人,是按照戲中人物的性格和邏輯來做事的人,更主要的是,她也以這種方式來要求別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當團長的,當藝術總監也不一定合格。藝術總監也需要與人溝通,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杜文燈知道,劍湫在生活中做不到。其實,在杜文燈看來,這不是最重要的。她沒有給劍湫打鉤,最大的原因在于,她根本沒想讓劍湫當團長,不可能讓她當。在她們這一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徒弟就是老師的天敵,徒弟就是用來取代老師的。多么不合理,多么心酸,多么殘忍,多么可怕。還有誰愿意當老師?事實是,對于戲曲這個行當來講,師承有時比天還大,而且,特別講究。老師必須收徒弟,名氣越大的角,越是要收,不收就是欺師滅祖。誰都是踩著老師走上來的,這是規律,誰也不能幸免。這個道理,杜文燈懂,她知道劍湫在藝術上勝過自己,在小生這個位置上取代了自己。自己那一頁翻過去了,是被劍湫翻過去的,是被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徒弟翻過去的,翻得很徹底,劍湫在藝術上走得比自己遠,比自己高。問題正在這里,杜文燈內心過不去的地方正在這里。她想,你劍湫已經擁有了藝術,得到了神靈的眷顧,難道還要爭團長這個位子?你不能什么好處都要,世上沒這么便宜的事。再說了,杜文燈還有一個小心思,如果劍湫當了團長,自己在生活中也將被她取代。杜文燈不愿意。杜文燈也沒有給肖曉紅打鉤。肖曉紅是梅如煙的徒弟,梅如煙沒有坐上的位子,她的徒弟也不可能坐。文化局領導找她談話時,她的態度跟梅如煙如出一轍,但表達方式跟梅如煙不同:我是一個即將退下來的人,我的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劇團。推選上來的人要對劇團負責,而且有能力帶好劇團。這一點,我完全相信組織,一定能選出好團長。

梅如煙的發言是誰也沒有想到的,她“支持”了劍湫。她“醒過來了”,臉上浮現著“微笑”,說:

“我老了,退休了,頭昏腦漲,本不該來開會和說胡話。”

她說的這句話,當然指的是自己,可是,在座的人都聽得出來,也暗指杜文燈。她接著說:

“我這個顧問只是隨便掛個名的,沒做任何事,沒起任何作用。劇團叫我來參加會議,來點個卯,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出個態度。我支持劍湫團長做任何事。我自己做不了事了,不能阻礙劇團做事,更不能在邊上指手畫腳。”

話說得不能再明白了。杜文燈聽完,當即想離席,還想重重摔一下會議室的門。剛才梅如煙一鞭子打在她“要命的地方”了,梅如煙等于直截了當告訴她:這不是你的“地盤”了,你的“歷史”已經翻過去,新的“歷史”開始了。好或者不好,都屬于劍湫,你瞎操什么心呢?杜文燈當然不會中途離席,離席就不是杜文燈了。她當然不會同意梅如煙的話,但也不會直接跟她發生“沖突”,這么多年來,她們已經摸索出一套相處模式,不會當著大家的面“動手動腳”。她們是藝術家,是名角,是信河街名人,這是身份,也是自我要求,要體面,更要優雅。杜文燈臉上也泛出和梅如煙一樣的笑容,對著梅如煙,更是對著肖曉紅:

“我完全同意梅如煙顧問的話,更不會反對劍湫團長對新戲的改編。對于肖曉紅來說,這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我只是提了一點不成熟的意見而已。”

這是典型的杜文燈方式。她不是一個話多的人,更不是一個會將話說死的人,她是話里有話,是有所指的。

劍湫太了解杜文燈和梅如煙的風格了,兩個人刀光劍影“斗”了半輩子,還沒有“停戰”的意思。有意思嗎?當然有意思。劍湫覺得,這種“角力”,差不多成了杜文燈和梅如煙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是她們的生活方式。如果缺少了對方,缺少了這種“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義。

不能說這種方式獨屬于演員群體,劍湫想,其他職業群體也應該有,但是,對于演員來講,這種方式更為普遍,更為猛烈。她們在舞臺上是戲中人,悲歡離合,相愛相殺,這個時候,她們是一體的,是彼此交融的。當她們走下舞臺,錯覺產生了:舞臺上的生活變成了現實,舞臺下的生活反倒成了虛擬,兩者混淆在一起了。反差出來了,不適應也出來了,必須有一個渠道來發泄這種不適應,必須有一個對立面來呼應這種反差。杜文燈和梅如煙如此,自己和肖曉紅何嘗不是如此?

劍湫是自信的,也是清醒的。她能夠站在舞臺中央,能夠成為名角,能夠成為頭牌,首先是遇到了杜文燈老師,得到好的傳承。如果一開始就把路走歪了,拐到歪門邪道上,是很難拉回來的。當然也跟她下的苦功分不開,刻苦很重要,但是,作為一個演員,理解更重要,理解是衡量一個好演員和差演員的重要標準,是進入戲曲內部的鑰匙。只有學會了理解,演員才能想象,才能飛翔;也只有學會了理解,才能體現出時代氣息,才能演繹出與上一代演員不同的品質,才能在舞臺上找到自己,才能在角色中融進自己;更主要的是,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吸引年輕觀眾,才可能引起年輕人共鳴,年輕人才愿意走進劇場,戲曲才有未來,作為一個演員,才有更長的藝術生命。

這差不多是劍湫對戲曲的全部理解了。她還沒有能力形成系統的理論,她的理解是從感性出發,是從實際出發,是從排練和演出中體會出來的。她這么想,也這么做。劍湫看了看會議室里的人,說:

“那就先排起來吧。”

團長“拍板”了,該說的話說了,該留的余地留了。散會。

撫宋 表哥萬福 極品狂仙 絕代神主蘇莫 萬界之鎮壓諸天 我老婆是重生的看 內陸深處 封林徐若影 大佬總想跟我搶兒砸 天降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