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言 從中國企業的“失敗基因”談起
我這樣理解失敗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很多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更有人懷疑起美國經濟制度的合理性。就在這一時刻,當時的美國總統F. D.羅斯福告訴人們:并非追求利潤的自由企業制度已在這一代人中失敗,相反,是它尚未經受考驗。
我常常以這段話來考量中國企業界正在發生著的沉浮興衰。
在我的理解中,失敗是一個過程,而非僅僅是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正在經歷失敗的,是一個“尚未經受考驗”的、活潑潑地成長中的中國新興企業群體。
如果我們要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穩定和成熟的企業,首先要觀察的是,它在過去的兩到三次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中的表現如何,它是怎樣應對成長期中必定會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機的。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么,要么它是一個上帝格外呵護的異類,要么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
直到我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所研究和涉及的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還沒有完全地退出市場舞臺,所以,“失敗”僅僅是對它們成長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事件的描述。我祝福它們能夠一一地從這個失敗的陰影中站起來。而作為局外人和旁觀者的我們,則希望用我們的“解剖刀”和“顯微鏡”從它們各自的敗局中提取寶貴的“失敗基因”。從動筆之初,我就想把這本書寫成一本分析性的著作,我們必須盡量地弄清楚危機是如何發生、如何蔓延的,受難者是怎樣陷入危機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盡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從同一個地方掉進災難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