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姜維正在撤退,突然遇到司馬師引兵攔截。原來當姜維攻取雍州之時,郭淮已經飛速報告給朝廷。魏主與司馬懿商議后,司馬懿派遣長子司馬師引兵五萬,前來雍州助戰。司馬師得知郭淮已經擊退蜀兵,判斷蜀兵勢力薄弱,于是就在半路上截擊。他們一直追趕到陽平關,但姜維利用武侯所傳的連弩法,在兩邊暗伏連弩百余張,一弩發射十支箭,而且都是藥箭。兩邊弩箭齊發,前軍的人和馬被射死的不計其數。司馬師在混亂的軍隊中逃命而回。</br> 再說麴山城中的蜀將句安,因為等不到援兵,于是開門投降了魏國。姜維損失了數萬兵馬,帶領殘兵敗將回到漢中駐扎。司馬師自己則返回了洛陽。</br> 到了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生病,病情逐漸加重。他召喚兩個兒子到床前囑咐說:“我侍奉魏國多年,官至太傅,已經是人臣的極致了。人們都懷疑我有異心,我常常心懷恐懼。我死之后,你們兩人要好好治理國家政事,一定要謹慎!謹慎!”說完就去世了。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兩人向魏主曹芳上奏了此事。曹芳對司馬懿進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安葬,并賜予他優厚的謚號。他封司馬師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封司馬昭為驃騎上將軍。</br> 另外,吳國的孫權原先有太子孫登,是徐夫人所生的。但在吳赤烏四年,孫登去世了。于是孫權立次子孫和為太子,這是瑯琊王夫人所生的。但孫和因為與全公主關系不睦,被公主誣陷,孫權廢了他,孫和因此憂憤而死。孫權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這是潘夫人所生的。這個時候,陸遜和諸葛瑾都已經去世,吳國的大小事務都交給了諸葛恪處理。</br> 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突然刮起大風,江海波濤洶涌,平地的水深達八尺。孫權先前陵墓所種的松柏都被連根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在路上。孫權因此受到驚嚇而生病。到了次年四月內,他的病情加重,于是召來太傅諸葛恪和大司馬呂岱到床前囑咐后事。囑咐完后就去世了。他在位二十四年享年七十一歲這是蜀漢延熙十五年。后人有詩贊美他說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br> 孫權去世后諸葛恪立孫亮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元年。他追謚孫權為大皇帝葬在蔣陵。這個消息很快被魏國的細作探知并報告到洛陽。司馬師聽說孫權已經死了于是商議起兵伐吳。尚書傅嘏說:“吳國有長江作為天險先帝多次征伐都沒有成功。我們不如各自守住邊疆這才是上策。”但司馬師說:“天道三十年一變難道能一直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嗎?我想要伐吳。”司馬昭也說:“現在孫權新亡孫亮年幼懦弱這是可乘之機。”于是他們命令征南大將軍王昶引兵十萬攻南郡征東將軍胡遵引兵十萬攻東興鎮南都督丘儉引兵十萬攻武昌三路進發。同時又派遣司馬昭的弟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br> 那年冬天十二月司馬昭的大軍抵達東吳邊界駐扎下來。他召集王昶、胡遵、丘儉到帳中商議說:“東吳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東興郡了。現在他們筑起了大堤左右又筑了兩座城來防備巢湖后面的攻擊。各位務必要小心。”于是他命令王昶、丘儉各引一萬兵列在左右“暫且不要進發等攻取了東興郡再一齊進兵。”王昶和丘儉接受了命令離開。司馬昭又命令胡遵為先鋒總領三路兵馬前進“先搭浮橋攻取東興大堤如果能奪得左右的兩座城就是大功一件。”胡遵領兵前去搭浮橋。</br> 而吳國的太傅諸葛恪得知魏兵三路而來召集眾人商議對策。平北將軍丁奉說:“東興是東吳的要地如果失守那么南郡、武昌就危險了。”諸葛恪說:“這個意見正合我意。你可以帶領三千水兵從江中出發我隨后會命令呂據、唐咨、留贊各引一萬馬步兵分三路來接應。只要聽到連珠炮響就一齊進兵。我會親自帶領大軍隨后趕到。”丁奉得到命令后立刻帶領三千水兵分乘三十只船向東興進發。</br> 卻說胡遵渡過浮橋,在堤上扎營,派遣桓嘉、韓綜攻打兩座城池。左城由吳將全端防守,右城由吳將留略防守。這兩座城池都高峻堅固,急切之間難以攻下。全端和留略見魏兵勢大,不敢出戰,只堅守城池。胡遵在徐塘下寨。當時正值嚴寒,天降大雪,胡遵與眾將設宴聚會。忽然報告說水面上有三十只戰船駛來。胡遵出寨查看,見船只將要靠岸,每船上約有百人。于是他回到帳中,對眾將說:“不過三千人而已,有什么可怕的!”他只命令部將去偵察,然后繼續飲酒。</br> 丁奉將船一字排開在水面上,對部將說:“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就在今天!”于是命令眾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只帶短刀。魏兵看到后大笑,更不加以防備。忽然連珠炮響了三聲,丁奉率先持刀上岸。眾軍都拔短刀,隨丁奉上岸,沖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韓綜急忙拔起帳前的大戟迎戰,但被丁奉搶入懷中,手起刀落,將他砍翻在地。桓嘉從左邊轉出,慌忙綽槍刺向丁奉,但被丁奉夾住槍桿。桓嘉棄槍而逃,丁奉一刀飛去,正中他的左肩,桓嘉向后便倒。丁奉趕上去,用槍刺死了他。三千吳兵在魏寨中左沖右突,胡遵急忙上馬奪路而逃。魏兵都奔向浮橋,但浮橋已斷,大部分人落水而死,被殺死在雪地上的不計其數。車仗馬匹軍器都被吳兵繳獲。司馬昭、王昶、丘儉聽到東興兵敗的消息后,也勒兵撤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