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科技的力量</br>
看到紅方的布署,裁判組里觀戰的軍官們都紛紛點贊,雖然這樣看起來有些過于謹慎,甚至顯得膽小,但這才是最穩妥的做法:藍方的優勢在于他們強大的戰場監控能力,兵力火力則弱于紅方,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想取勝,就只能出奇制勝,集中力量攻擊紅方的要害,反之,紅方只要能抱成一團,步步為營的推進,藍方就算清楚的知道他們的兵力布署,以其有限的兵力也根本無法正面抗衡。</br>
事實證明,紅方的這種應對手段確實有效,當進入戰區后,很快就與藍方的小股部隊發生了多次接觸與交火,雖然吃了點虧,卻再沒出現一開始就被人一刀封喉斬首的悲劇,彼此也算打得有來有往,而且藍方的人員幾乎都是一觸既走,明擺著就是不敢跟紅方硬拼,這也越發堅定了紅方指揮員的信念,不管藍方如何引誘,始終就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的推進,絲毫不給藍方以可乘之機。</br>
看到這里,不少人都認為藍方的三板斧已經耍完,只要紅方不自己犯傻,不出現大的戰術失誤,基本上就是大勢已定,不會再有什么懸念了,而這一結論也令他們長長的松了口氣:雖然紅方的勝負對他們并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在心理上,他們還是更傾向于愿意看到紅方能夠獲勝,尤其是在藍方已經勝過一盤,又是在如此弱勢的情況下。</br>
這樣的心理并不是個例,甚至包括軍首長在內,都很難說他是希望看到誰能獲勝:道理很簡單,紅方代表的是中國軍隊目前最主流的戰力水平和作戰模式,這些裝備和戰術都是他們最擅長的,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太大的改善,而藍方雖然也是中國軍隊的一份子,但他們所用的裝備和戰術卻是源于外軍最先進的作戰理念,這種建立在高科技裝備基礎上的作戰模式不僅完全背離了中國軍隊的傳統,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就算軍方能掌握這種戰術模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大規模的推廣它,說白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再聰明也不如自己的娃親。</br>
事實上,這可不單單是親不親的問題:如果藍方能在如此弱勢兵力的情況下,依然能正面擊敗絲毫都沒有犯錯的紅方部隊,那也就意味著中國軍隊目前所用的戰術與裝備已經遠遠落后于人,面對這種用高科技武裝起來的對手,根本就無法守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往大了說,這是軍人的失職,往小了說,如果軍方要進行改革,那他們這些學了大半輩子老戰術的傳統軍人,恐怕都得面臨被淘汰的命運。</br>
演習正在進行,此時,紅方已經完全深入到藍方的防區,卻始終都找不到藍方的主力所在——幾乎整個前沿都有接敵的情況發生,這在紅方的指揮層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藍方的兵力擺在那,只有一個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如此分散自己的兵力,意義何在?雖然這避免了被紅方找到主力一鍋端的風險,但過于分散的兵力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形成合力,無法實現任何有效的戰術,更無法阻止紅方的推進,一旦被紅方占領了全部陣地,裁判組就會直接判定他們戰敗……就算戰敗是不可避免的,但用這種避戰的方式將勝利拱手讓人,這可不像是肖建軍這位186團老團長的風格。</br>
藍方一定有什么陰謀!所有人都堅信這點,但無論是紅方怎么偵察試探,所得到的情報都是一樣,怎么看藍方都像是把部隊完全打散了,分布在整個戰區,因為若不是這樣,以藍方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在整條戰線上處處設防。</br>
數個小時后,紅方已經占領了藍方一半的陣地,但此時,紅方指揮官王彪卻是絲毫沒有勝利在望的感覺,相反,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br>
事實證明,藍方并沒有什么詭計,或許是找不到斬首的機會,又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正面作戰的實力,他們采用的戰術完全就是中國軍隊最常用的打法:游擊戰!將兵力化整為零后,利用小股部隊機動靈活的特點,節節設防,節節抵抗,每次都是占點便宜就走,絕不戀戰,不在乎陣地的得失,不在乎戰線的完整,只求最大效率的削弱紅方有生力量。</br>
聽起來似乎很美妙,但只有真正帶過兵,懂得軍事的人才明白,要將這些設想變成現實有多難——尤其當對手同樣也是一群擅長游擊戰,叢林戰的行家之時,這簡直就跟送死沒什么區別:別忘了,紅方186團可是參加過對越反擊戰的,而越軍最擅長的就是這種游擊戰,如果手里沒兩把刷子,他們怎么可能在越南戰場打出霍霍的威名?</br>
一開始,紅方指揮官一直沒往這方面想,原因也正在于此:游擊戰術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也是以弱勝強的不二法門,但前題卻是你必須比對手更擅長這種游擊戰。藍軍的優勢是在于他們先進的裝備和偵察能力,雖然單兵素質也很強,但與經歷過實戰的186團相比,雙方在各項能力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于在實戰經驗方面,186這些見過血的老兵還更勝一籌,藍方指揮官肖建軍就是當年帶兵的團長,他不可能不清楚這點……所以,對于前方傳回的那些戰報,王彪始終都認為那只是藍方用于迷惑他的手段,肖建軍真正的目的還是想調動他的布署,然后趁機再發動一次斬首。</br>
一次小規模的接觸,被藍方伏擊,損失三四名士兵,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也不足以對整個團的戰斗力造成多大影響,但這樣的戰斗如果多達數十次,那積累起來的傷亡就不是一個小數字了,當意識到這點的時候,紅方的兵力已經被藍方用這種削皮的方式整整削去了四分之一,而他們本身的損失加起來,還不到一個連——看起來似乎是勢均力敵,照這種傷亡比,拼到最后甚至紅方還是占據優勢,但實際上,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樣的結果對紅方是絕對不利的。</br>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因為藍方采用了化整為零的游擊戰術,所以他們的傷亡只會造成戰斗效率的降低,而不會影響到其戰術的發揮,而紅方在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后,整個防線已經薄弱到了極點,如果不收縮兵力,以藍方那強大的戰場監控和滲透能力,只要有一支攜帶著107炮的小分隊滲透到后方,那炮打司令部的慘劇就必然會再一次上演,可一旦收縮兵力,也就意味著之前的努力至少有一半都白費了,藍方部隊將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同時,距離他們的指揮部也能更近。</br>
正常情況下,就算是收縮兵力后的防線距離也是可以保障團部的安全的,但藍方裝備的無人機卻讓他們完全不需要派人進行滲透就能在很遠的距離外對紅方的后方進行偵察,這樣一來,紅方無論作何選擇,他們的指揮部都將面臨再一次被藍方斬首的威脅……第一次還可以說是不熟悉敵情,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第二次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甚至是采取了如此穩妥的戰術都免不了重蹈覆轍的命運,那就只能怨自己無能了。</br>
這時候,紅方的指揮員終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意識到無論怎么選,都無法保證指揮部的安全后,他索性將團部打散,直接并入了前線的戰斗部隊,同時給所有部隊下令,取消之前不得追擊敵方騷擾部隊的禁令,各級指揮員可以視情況臨機決斷,無須再顧忌團部的安全與戰線的完整——簡單的說,就是要放狗咬人,仗著自己還擁有兵力上的優勢,直接跟藍方死纏爛打拼消耗。在這種戰術下,就算他的團部再次被斬首,部隊也依然能各自為戰,不至于會因為失去指揮而陷入混亂。</br>
按說,這決定本身是沒錯的,就連觀戰團不少高級軍官也都表示了認可,因為設身處地,他們自己也想不出比這更好的辦法了,但問題是,他們卻忽略了藍方并不是一般的對手,也沒有意識到一支信息化的部隊,最強大的地方究竟是什么。</br>
傳統的部隊作戰,都是分級指揮,兩支同級別的友軍部隊之間如果沒有上一級的指揮部來進行協調,幾乎是不可能配合作戰的,就算彼此之間可以用電臺進行聯系溝通,配合上也不可能達到天衣無縫,而且在實際的作戰中,下級的作戰單位通常都負有上級指派的任務,根本無權決定自己的行動,遇到突發情況多半還得請示報告,這無疑就會延誤戰機。</br>
但信息化的部隊卻完全沒有這些顧慮,強大的信息平臺讓每個作戰單元既能獨立存在,又能清楚的掌握周圍友軍的動向,而他們的指揮官通常也不會向他們下達太過具體的指示命令,這等于就是給所有人都開了共享地圖,加上每支小隊都有足夠的自主權,這樣一來,藍方的作戰部隊雖然是化整為零,但實際上卻并沒有真正的被打散,相反,其協同效率反倒是遠勝于紅方的部隊,任何一個作戰單位發現敵情,就等于是所有單位都知道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紅方采用抱團的方式專心防御,藍方的優勢反倒無法發揮,要想吃掉他們,恐怕還得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勝負都未可知。</br>
但紅方錯就錯在不該想著要跟藍方打爛仗——他們以為藍方將部隊打散之后,這些小股分隊之間就不能再形成合力,但結果卻是:幾乎每一支前去追擊藍方的部隊,都毫無懸念的掉進了藍方的陷阱,遭到多支藍方部隊的伏擊,而藍方的這些部隊又總是能在他們的大部隊趕到之前就一哄而散,連想用重炮報復都找不到目標,反倒是因為兵力分散后出現的漏洞,讓藍方炮兵成功滲透,把他們的重炮給端掉了一半。(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