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宦海(科舉) !
此為防盜章
見著他到了反復可誦的地步, 顧明琮也就開始解釋文章的意思。
他講的并不細致,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含糊。
但是顧明琮說,他自己本生也是學問不夠, 因而理解的也有限, 只能將他懂得講給顧云浩聽,其余的也只得顧云浩自己去揣摩和理解。
因為跟顧明琮熟悉了起來,顧云浩也知道一些科考上的事情。
比如他們現在還稱不上學子,最多能稱蒙童,也就是說剛剛開蒙而已。
要想正真進學,就要按著步驟,學完三百千千, 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之后再是《幼學瓊林》, 這樣才算讀完了蒙學階段的書。
對于講究一點的讀書人家或是書院, 學了《幼學瓊林》后,還要念《弟子規》, 追求詩文才氣的還要讀《聲律啟蒙》。
而后正式進學了, 還要先學《孝經》, 在懂得諸德之本后,才開始學尋常四書五經。
治書很是講究順序,一般都是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 先學四書, 按著《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順序, 一本學完之后再學第二本。
待四書學完之后, 方能治五經。
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都是先全部拉通學過之后,再從中選取一經主修,其余輔修。
一般而言,學完這些東西,至少都得十來年。
至于考秀才,那也都是四書五經學有所成之后,方才有可能考上。
更不用說后面考舉人、考進士了。
知道了自己任重道遠,顧云浩更是珍惜時間,開始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練字和學習的長期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就按著來規劃自己要做的事情,以此保證學習進度。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眼就過去了兩年。
顧云浩也從先前的小豆丁長大了不少,因著上了兩年學,談吐舉止間也帶著幾分儒雅俊逸之氣。
這兩年,他把心思都用在念書上,在顧明琮的教導下,已經學完了《千字文》,現在正在主學《幼學瓊林》的第三卷。
另外因著能到顧明琮家里借書的便利,顧云浩還借著讀完了《聲律啟蒙》。
當然因為顧明琮對《聲律啟蒙》也并不太懂,這個基本上都是靠的顧云浩自學。
這個速度雖然稱不上驚人,但相較于其他學童,已經是快了不少。
也因著他進度快,在去年的時候,顧明琮就讓他坐到了講堂的右側,跟顧云濤等人一起學習。
顧云濤今年也是已經十歲了,他跟著大部分學童一樣,剛學完《千家詩》。
不得不說,讓顧云浩跟顧云濤一處念書,還是有些作用的。
從去年開始,顧云浩就慢慢發現這個堂兄在開始改變。
許是受不了年紀小的弟弟跟自己一起念書,也或是看著顧云浩的進步開始有種緊迫感,反正顧云濤這一年來上學用功了不少。
兩年來,顧云浩跟顧云濤的都有了長進,而顧家的變化也是不小。
最主要的就是家里的收入增多了。
自從顧長榮到衙門當差后不久,衙門里擴建了飯堂,像顧長榮這些當差的雜役也開始可以免費到飯堂吃飯。
這個好處就是立即可見的,不僅顧長榮能吃頓飽飯,而且還省了每個月的飯食錢。
顧長榮也有個分寸顧家的,除了一些必要的花銷之外,俸錢基本都拿回來交給家里。
這樣下來,每年八兩的公食錢,基本可以攢下個七兩左右。
當然,在衙門當差,還多少有些旁的收入,雖然顧長榮在的兵房不如當初顧明良的戶房吃香,但好歹也管著城防、驛站、急遞鋪子等,一年下來,也還是能收些孝敬。
只是這些額外的收入,大家并不知道具體有多少罷了。
但是家里人都明白,方氏多少都會存些私房。
這兩年風調雨順,田里收成好,家里的存糧也多了起來,還能收入個八、九兩銀子,這樣一算,家里每年還是能有個二十兩左右的穩定收入。
對于一般人家來說,也不算個小數目了。
當然,他們家里花銷也不少,主要就是兩個顧云濤跟顧云浩兩人讀書,每年買紙筆墨這些,還是要花費好幾兩銀子。
不過看著每年還剩十幾兩銀子的進項,李氏也還是很滿意的,平時臉上的笑容也變得多了起來。
除了家里公中收入增加了之外,兩房人的私房也多了不少。
大房因著顧長榮當差,收到了孝敬,方氏一般都是往公中交一些,再自己留一些攢著。
而二房則更是想盡各種辦法攢錢。
顧長光一有空就去城里打短工,而后又跟著個師傅學了木匠的手藝,雖然學的時間不長,但他為人踏實,又干活細致,最近這半年來也能出師自己掙錢了。
現在農閑的時候,他也不再去做短工干體力活,而是在附近幾個村里當木匠掙錢。
若是接的活多,每年還是有四、五兩銀子的收入,但是活不多的話,就只有二、三兩。
衛氏則還是主要以織布、打草鞋賺錢,大妞已經十三歲了,早已學會了織布,現在又開始教二妞。母女三人得閑的時候便織布、打草鞋、編草席子,一月也能勉強有百八十文的收入。
當然這些都是得農閑的時候,農忙時候,全家人的首要任務還是下田干活。畢竟那才是最根本的,糧食貴得很,顧家是沒有那個余錢去買糧吃的。
顧云浩雖然心思大多花在念書上,但也是跟著二妞一起養雞、養鴨、喂豬。
他們家的雞鴨也越養越多,不僅每天能撿二三十來個蛋,而且待到雞、鴨長到一定大小,也直接聯系了賣到城里的酒樓去。
因著是顧長榮從中牽的線,那酒樓的老板也不是很虧待他們,價格還算公道。
只是自家的糠不夠用,便把幾個鄰居家多余的糠都買了過來。
即便如此,除開各種成本,平均一個月也還是有三、四百文錢的收入。
二房各種辦法都用上了,每個月也是能創造六百文左右的收入。
在這個時代,這已經是不小的一筆錢了。
當然,按著家里的規矩,還是要上交一半給公中,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私房。
對于家里這個規矩,衛氏從來沒有怨言。
畢竟村里別的人家,那都是不許各房存私房的,大房也是如此,每月除了往家里交俸錢外,收到誰的孝敬,也會交一半給公中。
能自己存些私房,雖然不多,一年只有個三、四兩銀子,但已經足以讓人歡喜。
加上自從顧長榮去衙門當差,家里生活條件好起來之后,方氏為人也和善了許多,家里倒是變得和睦了不少。
看著兒子念書念的好,手里又捏著一些子私房,衛氏只覺得日子越過越舒心,人看著也年輕了許多。
顧云浩一面吃著餅,腦子里一面回憶著今早聽到的千字文。
遇到不確定的地方,就暫且記住,等下次講學的時候仔細聽。
一時間吃完了餅,雞蛋也被開水燙的有些溫度,顧云浩吃下雞蛋,喝了幾口水,又在院子里坐了會。
午飯之后,他習慣在腦子里回味一遍書,再進號舍休息。
因著剛剛吃飯的時候分心,已經差不多回憶了一遍千字文,顧云浩就不再在心里暗暗默念,而是想要去琢磨文章的意思。
琢磨了一會,發現還是很多不解,顧云浩忍不住嘆了口氣。
光是在講堂聽果然還是不成的,看來他真的是需要一本《千字文》來看看才行。
見沒什么成效,顧云浩只能無奈作罷,收拾了書袋,起身往號舍去休息。
學里的號舍雖然每間都放了好幾個小床,但因著中午留憩的學童不多,因而還是能住的寬展些,一般都是兩人一個號舍。
顧云浩跟趙明都是住在同一個號舍里,平時趙明跑出去玩,中午大多只有顧云浩一人。
而今天趙明早早的就去睡下了,顧云浩進屋的時候就格外地放輕了動作。
輕輕地把書袋放在一旁的小桌子上,顧云浩躺到了自己的床位。
因著他平時午睡只休息半個時辰,現在時間還早,索性就閉目養神,一面想著怎么才能得到一本《千字文》。
自己先在講堂上聽,等能把全文背下來的時候,自己默一本出來?
念頭一出,顧云浩就連忙否定了。
且不說他在沒有書的情況下,僅憑著聽能不能把文章背正確,就說即使背下來了,他也還有許多字不認識,根本就默不出來。
從顧云濤那里借了書自己抄一本?
也是不成,他的字實在是還需要再練,而且千字文里的字很多他都不認識,恐怕自己抄書也不會太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