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
“國家詢問報”至今都還沒有完全從‘女’巫審判的余‘波’之中緩過神來,不過他們原本就聲名狼藉,所以對于“名譽”這件事也并不是十分看重,這一次關于雨果的謠言,雖然其中有些蹊蹺,但“國家詢問報”為了搶新聞獨家,希望報紙盡快從低谷之中恢復過來,結果還是犯了老‘毛’病——在求證事實之前就把新聞見諸報端了。[首發]
當看到“國家詢問報”的報道之后,緊接著,約瑟夫的動作就開始了,“美國周刊”馬上就撰寫評論強烈譴責“國家詢問報”,不過詹姆斯-拉特撰寫的這篇文章十分討巧,他并沒有詳細說到底是什么事件,只是說“國家詢問報”傷疤都還沒有好就忘了疼,一直在捏造新聞,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就制造爆點、吸引眼球,這種行為對于整個新聞界來說都是一種可恥的存在。
“美國周刊”只是一本八卦雜志而已,他們的文章本來就是娛樂為主,當讀者閱讀到這篇評論時,更多是對“國家詢問報”嗤之以鼻,等懷抱著好奇心翻開“國家詢問報”閱讀新聞時,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會讓大部分人一笑置之,認為“美國周刊”的話語實在是再正確不過,“國家詢問報”又一次捏造新聞了。
畢竟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他們的視角和圈內人是不一樣的。圈內人看待這個新聞,是看到雨果依靠潛規則贏得演出機會,這才贏得了展現自我的機會;但是在普通觀眾眼中,卻是看到雨果在四部電影里展現出的絕對實力,自然認為雨果是依靠實力從試鏡之中勝出。
這種觀念的差異,再加上“美國周刊”制造的先入為主觀念,普通觀眾自然是認為“國家詢問報”故態復萌了。
最重要的是,除了“美國周刊”之外,就沒有任何其他雜志對這次事件進行報道,也沒有譴責“國家詢問報”,就好像這只是一場八卦雜志之間的鬧劇一般。所以泄‘露’出去的流言只是掀起了一點點‘波’瀾,緊接著就沒有了蹤影。
但是,“國家詢問報”的這一個并不成功的爆料卻成為了約瑟夫下一步計劃的突破口。不久之后,“洛杉磯時報”就驚爆一起好萊塢丑聞,被人們戲稱為“刷票‘門’”。
“洛杉磯時報”撰寫了一篇文章,揭‘露’好萊塢某位‘女’‘性’大牌制作人的惡劣行徑,這位‘女’‘性’制作人曾經監制過奧斯卡提名的作品,也曾經奉獻出票房出‘色’的長紅系列,是一位實力十分出‘色’的資深人士,雖然近幾年來因為作品的連連失利導致媒體曝光率急速下滑,但依舊頗具實力。
這名制作人近來的一件丑陋行徑讓人不齒,為了宣傳自己最新推出的作品,她不惜利用職權之便進行了可恥的“刷票房”行為,雖然金額數目并不夸張,僅僅是幾百萬而已,但卻完全破壞了圈內公平競爭的原則,北美票房市場應該是一個以觀眾為導向的存在,而不是由少數“權威人士”興風作‘浪’的游戲場。
該‘女’制作人不僅進行了刷票房,而且捏造諸多負面新聞去打擊直接競爭對手,最為可恥的是,她試圖用潛規則的丑陋新聞將某位演員拉下馬,對這位演員進行了無恥的污蔑和指責;但事實卻是她看上了這名演員,求愛失敗,潛規則也未能成功,因愛生恨,于是利用手中職權對其進行打壓。
“如此惡劣行徑,實乃是好萊塢業界毒瘤!”這是“洛杉磯時報”新聞的結束語,清晰地表達了尼古拉斯-麥克倫的深惡痛絕。
這篇新聞出來之后在圈內圈外掀起軒然大‘波’,圈內人士震驚的是刷票房,這種行為其實已經逐漸被禁止了,因為這是破壞市場正常運作的行為,雖然依舊有人暗地里進行一些小動作,但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絕跡了,即使有,數額也不會太大。
這一次“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如果屬實,那么圈內人士勢必要再次展開調查和肅清,因為這關系著整個圈內的正常運轉,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圈外人士對于“刷票房”的行為倒沒有太多想法,因為幾百萬的票房比起電影總則上千萬、上億的票房數據,聽起來就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根本不值一提;他們對于“‘女’制作人潛規則未果進而打擊報復”這樣愛恨情仇、狗血八卦顯然更加熱情,人們都在紛紛猜測,事情的當事人到底是誰。
一時間,“洛杉磯時報”這篇報道引發了圈內外的一片熱鬧,人們都在推測著當事人的身份,凱瑟琳-肯尼迪、諾拉-艾芙隆這些‘女’‘性’制作人都紛紛躺槍,她們也不得不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清白,一方面澄清自己,一方面也堅決譴責某些制作人破壞行業形象的可恥行為。
特蕾西-雅各布斯自然也進入了人們的猜測名單,這讓特蕾西驚恐萬分,她原本是做好了一切盤算,一步一步地將“辛德勒的名單”、將雨果拉入谷底,把他們的名聲徹底抹黑,但還沒有等到她下一步行動,一股‘陰’謀詭計的驚濤駭‘浪’就撲面而來,讓她惶恐不安。
此時特蕾西終于感覺到,她的身后似乎有一只巨大的黑手正在擺‘弄’著棋局,而她就是這盤棋局的犧牲者。難道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更為準確說是史蒂文所代表的猶太人團體嗎?這是特蕾西唯一能夠想到的對手,如果猶太人團體出手,那么特蕾西的生存希望就十分渺茫了,這讓特蕾西一點一點地被恐懼所吞沒。
不過猜測歸猜測,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特蕾西自然不能承認,她在面對媒體時還是從容地否認了這些說法,并且也堅決地譴責了圈內這種潛規則的惡行,認為必須取締,還好萊塢一個清凈的環境。
伴隨著討論展開,新聞媒體一直緊閉著的嘴巴剎那間就張開了,頓時狼煙四起。
“紐約時報”以“男演員的生存狀態”為標題進行了深度報道,這篇報道之中顛覆了所有人對于好萊塢的固定想法,人們一直認為‘女’演員才是潛規則的受害者,但事實上男演員的潛規則往往更加惡劣,男演員不僅要經歷異‘性’的‘騷’擾,來自同‘性’的玩‘弄’更是無法避免,這也使得男演員往往需要忍辱負重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只是男人比‘女’人更加堅強更加堅韌,所以造成了外界的錯覺。
事實也是如此,‘女’演員雖然容易被冠上“‘花’瓶”的名號,但‘女’演員要闖出名堂遠遠比男演員容易,一脫成名、小妞電影一炮而紅、‘性’感形象搏出位等等,依靠自身優勢能夠取得的效果往往十分容易??墒悄醒輪T想要遵循同樣的路數,就幾乎沒有任何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好萊塢‘女’演員更新換代速度遠遠比男演員迅速的原因。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問世之后掀起了軒然大‘波’,頓時整個輿論都風聲鶴唳,幾乎所有在線上的男演員都被拿出來猜測一番。當然,‘女’制作人、‘女’導演們更是成為了槍靶子,人們對于“洛杉磯時報”報道之中的‘女’制作人探討更加熱烈起來。
而隨后“舊金山紀事報”、“今日美國”等全國發行的大型報紙也都相繼報道了這一次的“刷票‘門’”事件,將這位聲名狼藉的‘女’制作人推向了風口‘浪’尖。
此時,這名不知名的‘女’制作人已經不僅僅是被譴責而已,她完完全全就是成為了真正的“‘女’巫”,所有新聞媒體都在把她當做典型進行批判,彷佛只要譴責了這一名‘女’制作人,整個好萊塢都會得到凈化一般。
這也是好萊塢的典型伎倆,潛規則處處存在,但卻沒有人愿意承受罵名,此時有一個替罪羊了,自然沒有人愿意放過,所有污水都一口氣往這名‘女’制作人身上潑。其實這名‘女’制作人經歷的就是之前邁克爾-杰克遜經歷的事情,唯一的不同就在于,邁克爾事件有受害者當事人的煽風點火,引爆同情的同時也容易讓人們更加痛恨加害者;但這一次卻沒有受害者,也沒有明確清晰的加害者,只是一個行業現象,所以整體聲勢并沒有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此時的特蕾西只覺得草木皆兵,她只覺得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被暴‘露’出來,然后她就會成為“‘女’巫審判”的犧牲者。這種感覺很是糟糕,讓特蕾西不僅覺得四面楚歌,更覺得自己此時就站在懸崖邊上,狂風肆虐,她的生命已經岌岌可危。但偏偏卻又被吊在半空,不上不下。這種走鋼絲的驚慌、恐懼心態,一點一點地將她吞食,如果說事情一口氣爆發出來也許痛苦還會少一點,但像現在這樣一點一點蠶食,卻讓她飽受折磨。
特蕾西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夠堅持多久,她也想不出任何解決辦法:因為她不能承認,她也不能輕舉妄動,否則一旦她不打自招,矛頭對準了她,所有事情也就沒有挽回余地了。所以,她只能站在原地繼續承受著煎熬。
整個刷票‘門’事件已經是驚濤駭‘浪’了,而最后的雷霆一擊緊隨而來,根本就沒有給特蕾西任何喘息的機會。
“好萊塢報道”第一次正式證實了“洛杉磯時報”的新聞,他們強烈譴責了某位‘女’制作人刷票房的惡劣行為,這是對整個好萊塢規則的顛覆和反抗,認為這種行為必須嚴懲。
雖然“好萊塢報道”并沒有公布這名‘女’制作人的名字,但顯然圈內的調查已經水落石出了,刷票‘門’事件屬實!而對于公眾來說,刷票‘門’事實的確認也就伴隨著潛規則事件的確認,這將整個事件推向了巔峰時刻,只是……那么這位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呢?
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閱讀,給作品投推薦票、月票。您給予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最大動力!)
會員特權搶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