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飛沒聽明白, “原因第點,第點什么?”
第一點,緩建派不一定會和他們站在一邊。
“第點, 不‘不建京滬速線’, 而‘緩建,遲建。’”
謝雁說, “緩建派的觀點, 現在的條件和技術環境, 不適合修建速路線,而這條路線,磁懸浮也好,速輪軌也罷。”
周廊搖搖頭, “小陳,你多和師妹聊聊吧!”
他笑著回了辦公室,留下陳運飛站在原地。
“記得我們反對磁懸浮的理由什么嗎?”
他反應過來——
“以現有的條件和……等等, 所以我們認為, 磁懸浮應該在數十年后,技術成熟, 資金充足后再修建,那我們的觀點和緩建派一樣,怎么看,我們都會有盟友啊?”
“不,”
謝雁說,“如果京滬線以速輪軌為主,那么短期內,或者說數十年內,再動磁懸浮作為主速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這兩項工程都不小工程, 花費資金以千億起步。”
“所以,磁懸浮寧愿等十年,也不會輕易讓速輪軌成功,而這不正好和緩建派的觀點一致嗎?”
三個觀點的交鋒,但每個觀點,都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次日的會議,只進行了一天的討論,三方試探了一下,果然和周廊、謝雁猜的一樣,緩建派和磁軌派走到了一起。
各方都在激烈的討論著,到了月底,再進行為期三天的會議。
陳運飛愿稱之為神仙吵架。
嚴教授磁軌派的代表之一,他一直對這項技術十分推崇,多次給領導信,講述磁懸浮技術和自己的,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回應。
但他也并不一個盲目的人。
正因為他研究磁懸浮,所以他才明白,磁懸浮技術有優勢也有劣勢,昂的造價先不提,商用磁懸浮線方面,有各種各樣的難題。
短期內做成京滬路段這么長的磁懸浮線,肯定很難實現的,因此,他寧愿退一步,遲幾年在做京滬線的速項目。
蘇箏,嚴教授從周廊手里來的人。
當然,愿意過去,學生自己的愿望。
都交通工程的人,周廊并不局限他的發展,興趣最好的師,也最大的動力。
這個學生很聰明,嚴教授讓黎蕭蕭帶著蘇箏接觸實驗室里的項目,和周廊帶著謝雁開會一樣,目的,都培養這些新生。
參加會議的都相關行業的專家和教授,雖然他們的目的京滬線項目進行討論,但能多交流碰撞一下,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有好處。
蘇箏這么調去了嚴教授的磁懸浮項目組。
月底的會議,討論的問題更加復雜了。
經過月初那一天的認識,謝雁對這里的形勢多少有了了解。
認為京滬速線應該緩建的,以鐵道部經退休的設計部副院長姚松為主的部分人員,他們在部里工作多年,熟悉國家對鐵路的政策,有很多實際情況。
理論和實際,有很大差距的。
嚴開明教授和周廊一樣,搞得實驗比較多,當然,也不缺乏實際經驗,但他們對技術的渴望更多,在他們看來,只有速路線可以滿足華國現在沿海的發展需。
支持周廊的,有華國鐵道部的總工程師,沈峰意。
除了這些人,有很多其他專家,他們都為了各自的觀點而爭論不下,這里的每個人,單獨拿出來一個人說,都不算差,無論資歷經歷上,都有值得驚嘆的地方。
因此,陳運飛才說,神仙吵架!
會議期間也給了休息和整(bi)理(mian)(chao)緒(jia)的緩沖時間。
謝雁聽會上一位鐵路橋梁專家的發言,覺得對方很有,京滬線跨過的地方需用到橋梁,休息時間,她反而和對方聊了起來。
“只能修,速鐵路橋不問題啊!”
專家說,“我們這么多年修橋修路,不都從無到有,挑戰各種困難嗎?”
一開始他以為謝雁只周廊帶過來的年輕助理,沒到她竟能加入他們的討論中來,甚至可以和他橋梁方面的專業問題進行討論。
“你說的這些方很有意。”
專家沉片刻,正和謝雁繼續聊下去,被周廊打斷了。
“怎么,挖我們實驗室的人啊?”
周廊把人拉走了,“我們自己的項目都忙不過來!”
“哎,你不京滬線的速輪軌方案,在橋梁方面能更快解決問題嗎?讓她來跟著我學橋梁,對你的方案,也有好處啊!”
“什么好處?現在方案能不能上都不知道!”
周廊好氣得看了眼身旁的中年男人,“你別給我打空頭支票。”
“這可不空頭支票,”
對方笑道,轉頭看向謝雁,“小姑娘,這我的名片和聯系方式,如果你讀研,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學校的橋梁工程——”
周廊趕緊把人帶走了。
蘇箏可以讓給嚴開明,畢竟都一個實驗室的,而且都為華國交通做貢獻,謝雁被橋梁工程帶去了,他速鐵路怎么辦?
“介紹一下,這位鐵道部的前院長,姚松。”
到了另一邊,周廊才給謝雁介紹他身邊的男人,“這我的學生,謝雁。”
“您好。”謝雁大方和他握了個手。
姚松雖然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看起來并不顯蒼,顯然個很有個人主見的人,他穿著一件黑色外套,點頭贊許道,“錦城交大的學生,果然沒讓我失望。”
剛才他也聽到了那位橋梁專家對謝雁的欣賞。
這可不純粹的對后輩學生的欣賞,而像剛才在周廊眼中看到的,對一個專業天才的熱情招攬。
“有這樣的學生,有我們華國無數的科研儲備人才,你有什么不放心的?修速鐵路,肯定利大于弊的。”周廊說了幾句,題必然離不開這幾天來的會議主題。
“我也不說不建,只不過,京滬線的貨運壓力真有那么大嗎?國家財政情況比較緊張,鐵路的投資占比也越來越少,你說建磁軌花太多錢,建輪軌的鋼材,不也很稀缺嗎?”
姚松搖搖頭,態度很堅決,“而且,嚴教授說的也很對,不然等數年后,直接建磁懸浮,一勞永逸,搞速,搞真正的超級速。”
“行了,別拿未來的大餅唬我。”
周廊擺手,“你們提倡的磁懸浮嗎?你找來的幾個專家,提出建利國的那種擺式列車,那種擺式列車根本不合適!”
“你說修建速鐵路,為了國家發展,但你有沒有過,這么大的投資,上千億的項目,追趕國外的速鐵路——但國外的速鐵路,幾乎全都虧損的。”
姚松說,“而華國的國土面積那么遼闊,我們的錢都花在刀刃上,國家各個行業,方方面面的發展和建設都需錢,花上千億的價錢,去建一條無盈利的路線,這根本不劃算!這條線不不能建,只以國家現在的情況,哪有多余的資金夠投入在里面?”
速鐵路靠什么盈利?
國外的速鐵路即收了車費,也只杯水車薪。
國外的回答很簡單——不盈利!每年都在虧損!
更何況,華國的鐵路無論票價各方面,都不會提價太,交通路線本來修建來方大家出行的,如果票價太,只會成為一個擺設。
那華國能吃得下這么巨額的虧損嗎?
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敢輕易嘗試。
周廊氣呼呼說,“你們少說點,少點信,那京滬速再有兩年能開通了,何至于我們現在在這里討論能不能修的問題?”
五年前他做了京滬速的方案論證,四年前,京滬速鐵路的呼聲非常,全國上下,他,有沈工程師,以及實驗室的主任等人都一致認為,京滬線應該盡快修建。
“你看,當年你們說,在九五年修建,零零年通車,現在十一世紀也快來了,京滬速沒有上線,華國的交通依然在運轉著,也沒有太大問題嘛。”
姚松乘勝追擊,“不說不建,晚十幾年,等國家有錢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上去了,坐得起速鐵路了,再修建,不也一樣?”
這的確無反駁,盡管周廊認為,京滬線的客運和貨運壓力非常大,但鐵不修,怎么證明他的觀點對的呢?
“小姑娘,你交大的學生,可能你不了解華國的實際情況,建設鐵路需錢,需人財力,需協調各個方面,建成之后,百姓能不能坐得起鐵,鐵能不能盈利,這不在實驗室里能算出來的。你說說,不這個道理?”
周廊不理他了,自己生著氣,姚松只好笑瞇瞇地問謝雁。
這問題謝雁熟啊。
再過十幾年她人都沒了,到時候再修鐵,先不說發展會晚個十幾年才能提速,她自己都等不到那一天了,那交通工程不白學?
“您說的對,”
聽見這句,姚松有些滿意,周廊的這個學生好,說不像她師,一言不合生氣。
但熟悉謝雁的系統知道,這句往往意味著后面才正片。
“華國修鐵路,需考慮的因素太多了,并不單單只票價問題,第一點,為什么修鐵路?”
“鐵路發展的路,當然修鐵路,鐵路修到那里,發展的腳步到了哪里。”
姚松說,“可京滬鐵路,本來有鐵路線,即沒有速路,發展也到了華國沿海。”
“的確,但京滬線第一條速鐵路線,它一個實驗路線,更一個代表路線,只有在京滬線上,速鐵路能夠取得成功,華國的其他鐵路,才能跟著一起走鐵的發展路線,鐵比舊式火車技術更快更有效,更能適應現在的華國發展速度,而它比磁懸浮宜,不需新建磁軌,造出來的鐵軌,速列車可以跑,中低速也可以跑,只輪軌列車,完全沒問題。”
謝雁頓了頓,道,“這目前來說,最適合華國進行推廣和發展的速鐵路技術,在發達的鐵路網上,它可以緩解越來越大的客運和貨運壓力,在不發達的西南西北地區,它可以讓鐵路更快更早地進入那些落后地區,那些貧困地區,去幫助華國的西部脫貧脫困。”
“京滬線,不只首都到滬城的一條路線,更華國的生命線,它早一天出現,華國的鐵路能早一日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它如果能實驗成功,那么西部的鐵路空白地區,會迎來更快的井噴式發展。”
姚松原本可以反駁謝雁,這也他們討論的時候常有的習慣,但他沒到,謝雁并不和他以往辯論對象一樣,考慮實驗室技術,考慮華國國內外的環境,而去考慮一條鐵路線,對于整個華國鐵路發展,華國西部大開發的作用!
這種眼界,如果從一個看起來很年輕的女生中說出,那么姚松或許會覺得有些好騖遠,但謝雁不一樣。
剛才,她能和華國資深的橋梁專家對答如流,甚至讓對方起了收她當研究生的心,而現在,她所說的內容,十分的深入和不同。
這一點,讓他從把對面不同觀點派的發言必然反駁的心態,轉換成了聆聽者和考著的心態。
“這普及率的問題,速鐵路比磁懸浮更適合推廣華國,帶動華國鐵路的發展,一條輪軌修建出來,可以容納普通列車在上面行駛,也可以讓速動車在上面跑。實際上,和修建一條鐵路很類似,這也華國正在做的事情,在空白區修鐵路,和在京滬線上修鐵路,比起重建一條只有磁懸浮列車才能修的鐵路,利用率更大。”
“第點,虧損問題,鐵的修建,帶動它所經過的城市的經濟圈,等鐵修建成功,從首都到滬城,不了幾個小時,它可以形成一個三小時經濟圈,兩小時經濟圈,甚至一個小時內,也可以形成經濟圈,而一個小時,涵蓋兩百到三百公里的范圍。”
“這座鐵如果修建在青藏原上,那的確會虧到退休,但修建在華國最緊密的地區,京滬線所貫穿的區域,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涵蓋了華國大量的城市人。”
“這一筆經濟賬,京滬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絕對比票價出好幾個數量級。”
姚松聽完,笑著拍了拍手,“的確,你說的好處存在的,也反駁了一些我之前提到的的壞處,可,這只猜,實際情況更復雜的。我也看到華國快速發展,但發展的,可不只我們鐵路一個部門,哪有那么多的錢呢?”
他雖然有所認可,但對于自己的立場,不會輕易改變,只看向周廊,“你這個學生,有點。”
“好的,但這不沒條件實施嗎?”
周廊說,“你都熬退休了,頂著,總不能等謝雁也退休了,這京滬線的速路上不了馬?”
三天的會議終于結束了,然而,唯一的成果——姚松和嚴開明走的更近了些。
周廊和謝雁說,“他們不完全走的近,因為姚松有多個退路,更宜的,有擺式列車,更速的,有磁懸浮,他也知道速輪軌最可行的方案!所以這才不考慮我們!”
一旦任何一派和輪軌派走在了一起,那么輪軌最有可能實現的方案!
這反而讓他們變得孤立起來。
十一月底的時候,專家組去深城考察擺式列車。
他帶上了陳運飛和謝雁,他們到時候去,對擺式列車近距離做一個觀察和研究。
當然,嚴開明也帶了黎蕭蕭和蘇箏。
謝雁經在周廊的實驗室帶過一段時間,蘇箏卻只剛去嚴教授的實驗組,足以見到嚴開明對蘇箏的重視。
鄭晴知道了兩人去深城,讓他們記得給自己帶禮,“有,風箏,把桃兒照顧好,被火車傷了一根寒毛,你別回來了。”
臨走之前,蘇箏陪著謝雁去扶城的醫院做了一次治療。
表面上治療,實際上,謝雁只進治療室躺一天。
她又能回那個漆黑的空間。
四下無人,只有一棵竹子生長在河邊,竹子有幾節,她的生命有幾年,而竹子的根部經有好幾節被腐蝕成了焦黑色。
等黑色蔓延到竹子頂端,生命的盡頭。
四周寂靜無人,謝雁數了數,她接下來的壽命有六年多一些。
而商城里的可購買余額剩下十年。
訂閱和打賞的數目不多,如果京滬線能成功,應該能讓她再延長幾年的壽命。
更重的和她說的一樣,京滬線的成功,會加快華國的發展,加快速鐵路的發展。
四周依然冷峭的風,她在竹子旁坐了一會,風消失了,人也醒了。
走到病房的窗玻璃前一看,倒映出一個臉色蒼白的少女的面孔。
系統把她送出門,蘇箏讓她在門等著,自己和系統進去掩上門,問,“她怎么樣?”
系醫生雙手插兜,“治療很有效果,目前看來,病情沒有惡化的跡象,但每年回來觀察一下。”
蘇箏看了眼門的影子,又問,“能治好?”
系統嘆氣,“目前的醫療水平,恐怕不行。”
“那未來說不定有可能?”
蘇箏說,“拜托醫生了。”
臨走前,這個看起來有些傲的少年,向著醫生輕輕鞠躬。
他走出病房,臉上的表情換得輕松了一些,帶著謝雁往外走,問她,“一會吃什么?”
謝雁說,“都行!”
**
深城在南邊。
之前鄭晴說跟著猛哥過來,結果真的來了,卻只有他們兩來了,這座在華國南邊的大城市,遠比內陸城市更加發達、熱鬧……也更混亂。
而在這里,有著很多內陸城市看不到的東西。
船舶,大海,港,機場……
有擺式列車。
先到的幾天,兩個任務組的任務都差不多,他們幾個人一起去調查和采集了擺式列車的相關數據。
“黎師妹!”
陳運飛一到深城,整個人變多了。
謝雁自覺地讓他和黎蕭蕭去采集數據,自己拉著蘇箏去拍列車的情況。
他們選了輛列車上去,不節假日,人不多,車廂里有空位,謝雁坐在位子上,觀察車廂的情況和結構,感受運行途中的顛簸程度有時速。
蘇箏坐在她旁邊,看著她偶爾低頭在本子上著什么。
列車開動,發出聲響,他們在車廂里,車廂快速奔跑在鐵軌上,到下個車站,他們再回來,等專家們都到齊了,在乘坐這列車前往廣城。
整個廣深線,這條列車的運行路線。
蘇箏靠在車窗上,忽然起上次做火車。
那次的火車比這趟慢,也更擁擠。
他回頭問她,“你覺得京滬線,最后會誰的觀點成功。”
“這很難說,”
謝雁搖頭,“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影響到京滬線的最終命運,我們的辯論都只在理論階段,只有等真正的鐵工程出現了,才能讓他們相信我們。”
“如果不考慮京滬的條件,在磁懸浮和速輪軌之間,你會選哪個?”
“速輪軌啊,”
謝雁毫不猶豫地說,“這最容易在華國東部進行的工程,只東部先起來,西部先修鐵路跟上,后期再做提速,有東部的例子,等發展到一定條件,西部也可以通速鐵路。”
“為什么?”
他問,“你知道磁懸浮的速度可以更快。”
謝雁關上本子,了,說,“可能時間吧。”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等不到十年后,三十年后。如果十年后,和現在一樣呢?”
十年,可以讓一個孩子成為大人,可以讓一個村莊換一代人。
十年前,華國可以大膽沖一百六十米的最時速,十年后,華國鐵軌依然在四五十公里的時速上打轉。
“那么十年后,即磁懸浮技術成熟,等磁軌鋪出,列車運行,那些少年經成為了青年,小孩經成了大人,東部的發展速度,晚十年才有一個井噴式的跳躍,西部的開發和脫貧,在晚十年。”
無論扶城,錦城,有更多的山區,他們能等幾個十年?
一個十年過去了,這十年里,華國經歷了各種天災,唐城的一場地震,把華車唐山工廠毀于一旦,鐵路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航運和海運。
而它明明可以給這片土地帶來更多的發展。
她問他,“你呢?你在嚴教授那邊,做的怎么樣?”
“他們在攻克的技術難關,都很有價值。和嚴教授說的一樣,磁懸浮的速度足夠快,”
蘇箏說,“快到可以破開風,在地面上飛行。”
他頓了頓,看著她漆黑明亮的眼睛,說,“我會讓這一天提前實現。”
“不用十年十年,五年內,讓華國出現可商用的磁懸浮列車。”
他說,“到時候,我帶著你和鄭晴一起去坐。”
世界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條商用的磁懸浮列車,而華國的剛剛起步,時間也并不長。
磁懸浮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德國手里,而即德國,也沒有一條商用線。
三個華國城市,首都,滬城和深城的追逐在繼續,而最終的結果——決定他們當中有一座城市,會成為華國第一個擁有磁懸浮商用列車線的城市。
第一座可以有在地面上實現“飛行”的商用軌道城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