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將那位令丞送到韓安國身邊,陳玨又查閱了一番往來文書,一日很快便到了盡頭,陳玨回到府中不久,愈來愈精干的張湯就翩然而至。</br></br>“侯爺近來辛苦。”張湯率先說道,他所轄的職責與戰爭無關,但對于陳玨等部分朝官進來繁忙的情形也有所耳聞。</br></br>陳玨道:“今日我還真要承你這一句。”說著,陳玨放下手中的茶盞,道:“滿朝上下,不過皆為陛下效力。”</br></br>兩人隨意說了幾句話,張湯正色道:“侯爺可與京兆尹有過交集?”</br></br>“京兆尹?”陳玨略一思忖,想起田幫陳弘壓下的那件打人案,緩緩道:“有過兩分交往,怎么,他出事了?”</br></br>張湯拱了拱手,道:“想來侯爺近來不曾關心吏治,那胡姓京兆尹因受賄胡判,已經身在廷尉詔獄,本來歲首之后就應該徹查嚴懲,誰料太皇太后崩逝,這事就一直拖了下來。如今長安官吏又多忙于大事,這京兆尹的事情也就沒有幾個人去管。”</br></br>看見陳玨點了點頭,張湯接著道:“下官今日來尋侯爺,是因為獄卒從他那里截下一個要傳到外面的消息,那獄卒受過我恩惠,我從他那得知,那位京兆尹希望侯爺和周陽侯可以救他于囫圇之中。”</br></br>張湯又道:“他曾說道,若是不能脫身,就要將侯爺和周陽侯勾結之事對著朗朗乾坤說出來。”</br></br>“救他?”陳玨的心中慢慢地越發鎮定,京兆尹地位特別,長安上下權貴托他辦過事兒的人不在少數,這要細查能牽連出一串人,劉徹不可能為此治罪他人。</br></br>只是在這個劉徹將動未動的敏感時候,若是爆出來陳家和田曾經親密到這種程度,難免會讓人有些對陳家不利的遐想,比如陳、田意圖聯手,平分竇家垮臺之后的諸多好處。</br></br>張湯看著陳玨神色微動,也不在意。只自顧自地飲著茶,又過了一小會兒,陳玨微微笑道:“此事多謝你了。”</br></br>張湯點點頭。面上笑意濃濃。完全看不出是素日里冷面地人。只道:“侯爺可有什么事要下官去做?”</br></br>陳玨擺了擺手。笑道:“沒有。你只管當這件事與你沒有什么聯系就是。我也不想牽累你。”</br></br>張湯朗聲一笑。道:“既然如此。下官就聽侯爺地安排。”</br></br>兩人又多聊了一會兒。隨后天色真正晚了。陳玨干脆親自松了張湯到門口處。他目送著張湯離開。很快就笑意握。</br></br>陳玨不疾不徐地回到府中。轉而走向內書房。</br></br>韓嫣正坐在那里讀一本書。陳玨走上前坐著。笑吟吟地道:“臨別之時。王孫也在這里用功不成?”</br></br>韓嫣白了陳玨一眼,將書隨意地一放,道:“既然陛下決心設圍。雁門距離北地不遠,我自然要早早回去做配合安排。這時候當然就要仔細琢磨。”</br></br>陳玨笑道:“我就等你們凱旋歸來。”</br></br>韓嫣神色微動,道:“子瑜,你當真不能帶兵嗎?”頓了頓,不待陳玨回答,韓嫣也輕輕一嘆,道:“我近來在讀春秋戰國時的歷史,心中也明白了些。但你的才學本來勝過我。最后卻是你留在長安,實在…”</br></br>陳玨笑著點點頭。道:“我在長安享清福有什么不好?倒是你,還要在邊疆浴血搏殺。”千軍萬馬固然值得向往。但陳玨平生已盡是奇遇,倒也不在乎一定上一趟沙場。鐵馬金戈雖好,既然劉徹已經大權在握,陳玨也不想做竇嬰第</br></br>韓嫣不以為然地搖頭,他始終認為男兒領兵出戰、贏得軍功才是正途,只當陳玨是強言歡笑,又拉著陳玨說了許久地話,直使得陳玨哭笑不得。在左首,劉徹則是一身玄色常服。</br></br>陳玨打量了劉徹幾眼,只覺他在竇太后死后,氣度越發地沉穩,只是少了幾分原先的溫和,這一身頗顯凌厲的墨色,更凸現了幾分霸道。</br></br>劉徹提筆在一封奏疏上寫了幾個字,看了看陳玨皺眉道:“子瑜,近日你們是忙得很了,但也注意些身體。”</br></br>陳玨這兩日受了寒,雖然沒有發熱咳嗽,但卻有些鼻塞。他忍不住摸了摸鼻子,道:“謝陛下關心,臣和同僚們雖然辛苦,但大軍糧草之事更為重要。”</br></br>三軍未動,糧草先行。</br></br>劉徹合上奏疏,抬頭笑道:“幾十萬的軍隊調動近在眼前,若想在短時間內安排好所有軍備,無論是糧草、軍械還是其他,都不是簡單的事,你們現在重任在肩,朕之后必定論功行賞。”</br></br>陳玨笑道:“臣等謝恩了。”</br></br>劉徹微微頷首,旋即停了筆往御座上一靠,緩緩問道:“子瑜,你想領兵嗎?”</br></br>“臣?”陳玨略一沉吟,道:“匈奴人多年擾邊,使漢境不得安寧,臣自然希望能引兵塞外還以顏色。”</br></br>劉徹點點頭,笑道:“你已是武安侯身份,又領過羽林騎士,朕更知道你對兵書戰法的心得,這次獨領一軍雖然還不太好,但你若肯隨一位老將出邊,取得戰功絕非難事。”</br></br>這話里話外的意思可大有玄機,陳玨心中思緒百轉,面上卻訝道:“陛下是說,果真由臣帶兵征戰?”</br></br>劉徹像是早料到陳玨這種反應,道:“朕正是此意。”陳玨清聲道:“多謝陛下美意,只是臣雖然希望馬踏匈奴,卻也有幾分自知自明,日前王孫從北地歸來,臣曾與他相敘,深感兵書讀得再熟,也不及身臨邊塞半載,臣生長在長安太平之中,這領兵之事恐怕不合適臣。”</br></br>“所以朕才說讓你追隨一位老將。”劉徹擺了擺手,毫不在意陳玨的話,繼續道:“只要你這次立功。將來數年還有追擊匈奴地機會,介時你就可以掙得赫赫軍功,再無人敢拿你的侯位說事。”</br></br>陳玨察覺到劉徹的言外之意,當即離了座道:“陛下為臣著想,臣心中感激不盡,但臣斗膽一言,陛下今日并不需要一個未曾上過戰場的將領,而是一個能解調配之道的內政之臣。”</br></br>劉徹沉默了片刻。只道:“韓安國那邊也不少你一個,主父偃一個就能頂十個人用,你就真不想上戰場奪軍功?”</br></br>陳玨搖搖頭道:“陛下,如今老將有李廣、程不識,周謙、韓嫣皆是人中之杰,早期出外的羽林騎雖說不能統帥三軍,但也各有千秋…臣以為,臣在長安更能為陛下效力。”</br></br>劉徹探究地看了陳玨一眼。陳玨又道:“臣竊以為明明未解兵事卻為軍功而上戰場,不過是不顧大局的一時之勇,臣只求陛下切莫以為微臣膽小懼死。”</br></br>“好一個顧全大局。”劉徹臉上多了幾分笑意,道:“朕親自請你領軍,你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朕看你膽子可大得很。”</br></br>聽得前面的話,陳玨輕輕一樂。劉徹隨后笑笑,道:“子瑜,今日你替朕跑一趟腿。”</br></br>陳玨訝道:“不知陛下要臣做何事?”</br></br>劉徹扒拉了一下御案上地幾封文書,不多時取出其一,對陳玨笑道:“太皇太后崩逝,朕對竇氏一族有些恩賞,若是由小黃門去做未免太輕看竇家…朕想了想。你是最合適去傳旨的人選。”</br></br>陳玨心中一松。心中有些微妙的感覺,劉徹在這個時候先厚待竇家在他意料之中。但他這次替劉徹去宣旨,就免不得要面對竇嬰。這就是個有趣的局面了。</br></br>陳玨從宣室殿退出來,斟酌了一下,穿著一身正式的朝服,又帶了幾個小黃門便直奔魏其侯府。</br></br>因竇太后去世不久地緣故,魏其侯府上下看上去仍然是一片素凈之色,因為竇嬰公務繁忙的緣故,這會兒明明是休沐地時間,也時不時地有各色馬車經過,專為請示竇嬰地意見。</br></br>原本竇嬰并不吝于休息之日仍舊忙于公務,只是大行令王恢有太過激進之嫌,竇嬰走得又是雖主戰卻求穩妥的路子,近日來已跟天子的新寵臣王恢不怎么對付。</br></br>陳玨一邊想著近日聽說的消息,一邊命小黃門通報了門房管事。</br></br>宰相門前七品官,因竇嬰近來不熱衷見客的緣故,門房本有些看輕陳玨,但宮中出來的小黃門何曾受過憋,當即怒目而視,若非陳玨在場,恐怕當場就已一個耳刮子過去,喊聲“瞎了你地狗眼。”</br></br>陳玨微微皺了皺眉,卻也不說什么,不多時,府門大開,竇嬰便已經率了一家老小出來接旨,妙地是,竇彭祖今日碰巧也在這里。</br></br>竇彭祖曾經千般算計過陳玨,卻萬萬料不到他今日做了劉徹和竇嬰之間地信差,縱然眼中冒火,他也只得按捺下心中地不甘躬身下拜。</br></br>陳玨在他的視線中絲毫不以為意,作為一個不大合規矩地欽差,他也只是規規矩矩地宣旨完畢,便親自上前滿臉誠懇地攙扶起竇嬰。</br></br>劉徹的旨意很簡單,只是給了竇氏三侯下幾個兒女一些封賞,還有竇氏一些其他地近支子弟也有些補恩蔭的福利,只是都不如竇嬰這份來得厚。</br></br>竇氏一族,就是竇彭祖也得了些好處,只竇嬰一人,封無可封,賞無可賞。</br></br>最近幾次地請假很抱歉,但請大家相信,宜修也不愿意這樣。眾所周知,起點有全勤制度,我每一次請假最后累得都是我自己。</br></br>比如這個月,宜修很遺憾拿不到全勤了,最近的確不少事,這也沒有辦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