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申明一下,此交公糧非彼交公糧也。這是交公糧真正的出處,后來不知道怎么引申成了別的含義,至于是什么含義,在這里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
確實有一段時間,農民需要向國家交公糧,就是生產隊或者農戶,向國家上交糧食,也就是交農業稅。那時候還沒有分田到戶,還是生產隊。
忙了一段時間后,麥子陸陸續續地收上來了。經過收割,脫粒和晾曬,這一季的糧食就可以倉庫了。當時是這樣的,土地九分之八是公家的,也就是生產隊的。還有九分之一留作農民做自留地,而這九分之八中,九分之四的糧食給國家,剩下九分之四的糧食分給農民叫做分余量。而農民則需要到生產隊上工,上工會給你記公分,到時候作為分糧食分草的依據。
當然除了分糧食之外,有時也可以分一些副產品,包括當季的蔬菜,比如紅薯,這里稱作山芋,一些瓜果之類的。當然蔬菜主要是農戶自己種為主,因為每家都有一小塊自留地。有時候生產隊養魚了,到干河(也就是把河水抽干)拉魚的時候,每家還會分到一些魚。
勞力多的人家分得多,勞力少的就分得少。那時候大部分人家,成年人都去上工,有的半大不大但是又沒去上學的,也可以去上工,但工分就沒那么高。勞力多的人家分的糧食不僅夠吃,還有結余,還可以分到一些現金,叫作“余糧戶”。勞力少的分得少,糧食不夠吃,要想有足夠的糧吃,還得向生產隊交錢,叫做“缺糧戶”。
莊棟家就屬于“缺糧戶”,因為他們還小,而且他們肯定要去上學的,而爸爸在村里做教師,不可能去上工。好在爸爸每個月有一些工資,所以盡管要向村里交錢,還能過得去。但是有時候也是緊巴巴的,雖然父母從未讓他們挨過餓,這些莊棟也明白。
有時候,他們也會幫生產隊撿谷穗,割豬草,減輕媽媽的負擔。但是他們肯定不會不去上學的,后來他和弟弟都上了大學,只有妹妹成績不怎么好,沒有上那么多的學。其實,也有經濟不寬裕的原因,妹妹雖然文化成績不怎么好,可是她唱歌非常好。那時候哪有那么多的錢來培養她呢?就她的嗓音條件,學個藝術,將來當個音樂老師什么的應該沒有問題。莊棟既然重活一回,就要改變那種情況。莊棟知道,不久之后,市場就要放開了,允許私人做生意做買賣了。
而今天聽媽媽說,明天生產隊要到公社去送糧。這時候鎮稱之為公社,下面是大隊,生產隊。所以就今天,生產隊要組織社員,把打下來的麥子再揚一遍,曬曬干,不至于送糧去糧管所的時候出問題。其實,有的地方是用大風扇或揚風機吹,的把里面的雜質或、癟子,稗子去掉。但是莊棟他們這里還沒有,都是靠人工。
莊棟想明天跟媽媽他們一塊送糧去,正好到街上看看,看看市場上需要什么。將來等市場放開后,好做一些買賣,改善改善家里的條件,貼補貼補,也不至于讓爸爸媽媽那么辛苦,妹妹將來也可以有更好的出路。所以,今天一早,他就來到了打谷場上,看看大人們已經忙得怎么樣了。
這會兒打谷場上正忙得熱火朝天。一個一個的谷堆象一座一座的小山。曬糧食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把糧食攏起來,堆成一堆一堆的,然后蓋上薄膜或者草。在曬糧食期間,生產隊每天晚上都會派人在隊部看著,俗稱“看夜”,當然看夜的時候,不是不可以睡覺的。莊棟記得還跟媽媽去看過夜,輪到誰家看夜,誰家當晚就自帶被子,生產隊的倉庫里有床。其實也就是那么個意思,一般不會有人去偷,又或者也是為了防止牲畜什么的來搗亂,既然有人看夜了,基本不會有什么情況出現了。
早上太陽出來后,社員會把草或者薄膜掀開,再攤開來曬。但是,由于,今天還要最后一遍“揚場”,再曬最后一天,因為明天要去送糧了。他們把這種去除雜質的過程叫做“揚場”。只見在隊長的安排下,已有人拿著板掀來“揚場”了。板掀是一種農具,有點象鍬,但是不是鐵的,是木板做的鍬頭。那不是小林子的爸爸嗎?只見他拿起板掀,挖了一鍬的麥子,用力地向空中一揚,麥子就在他附近落了下來,而癟子稗子什么的就飄向了比較遠的地方。所以說是“揚場”很形象。但是這是要看風向的,比如,風往東刮,你就要順著風往東揚,假如你往西揚了,對不起,那會飄你一身的。那里面有麥芒,俗話說的“針尖對麥芒”里的麥芒就會是指這個,那玩意兒弄到身上是很不舒服的。假如順著風,就會好很多。
“莊棟,你也準備過來揚場啊?”原來小林子的爸爸,見莊棟來打谷場了,就打趣道。“我不會”,莊棟被他說得有點不好意思。“要不要來試試?”,小林子的爸爸朝他招了招手,示意他到下風來,莊棟可不傻,今天刮的是東南風,林叔偏讓他站在西北的方向,這不是拿小孩子開心嗎?“不了,你還是讓你家小林子過來吧。”這回,小林子的爸爸笑了起來,前世莊棟可沒少吃他的苦。
要說這位林叔,就喜歡插科打諢,沒個正形。但是他倒是樣樣拿得出手,下河撈魚摸蝦,什么都會。莊棟家后面有條大河,小林子的爸爸經常吃個中飯的功夫,拿個魚叉到河邊走一遭,就能弄幾條魚回來。所以他們家魚蝦不斷,在那個年代那就要比別人家吃得好多啦。莊棟還看過他叉魚,隔老遠,他就能看到什么地方有魚,一叉子扔出去,再捏著插頭的繩子(魚叉的頂頭拴著繩子)收回來,一條魚就叉回來了,所以小林子也很會撈魚摸蝦的。而莊棟家就不同了,莊棟的爸爸是老師,不太會這個,媽媽天天要上工,還有做不完的家務事。而他們,則被爸爸媽媽告知,不能自己下大河去。畢竟安全第一嘛。
正發呆的時候,莊棟看到打谷場上的谷堆都被揚得差不多了,此時人們將旁邊揚下來的雜質掃掉。而這些掃下來的雜質,可以帶回家喂豬喂雞,畢竟里面有稗子,有不太飽滿的麥子。大人們將一個一個的谷堆攤下來,再好好地曬一個太陽。
“莊棟,把這個帶回家喂雞。”小林子的爸爸把一簸箕的癟麥子遞給莊棟,拍了拍他的腦袋。莊棟接過來,就趕快回家了,說實話真不想再在這兒了,這打谷場也真是太熱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莊棟就被媽媽叫醒了。“媽媽待會兒先去上工,我們要先把糧挑到船上,等挑完了我回來叫你。”其實,上工倒并沒有那么早,媽媽還有自己地里的活要做。過了一會兒,前村的小霞過來了,她說“莊棟,你媽媽讓我來叫你,麥子已經裝上船了。”
莊棟跟著小霞就走了出去,還沒走到碼頭,就看到那邊停著一條大機帆船。好多人啊,有走在路上的,還有已經上了船的,船上堆滿了新收下來的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