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賀家國在市委研究室做研究員時,李東方就經(jīng)常帶他下去跑,不是小伙子跟著趙慧珠出國留學,他就把他調(diào)來做自己的秘書了。</br>
現(xiàn)在,賀家國終于到位了。這對李東方來說,是這陣子碰到的諸多煩惱事中唯一一件值得欣慰的事。這位36歲年輕洋博士身上沒有官氣和暮氣,或許可以在這陰霾重重的日子里給他帶來一縷陽光。</br>
賀家國說得不錯,峽江這盤棋確實是要走死了,確實是積重難返,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賀家國也許并不知道。這決不像賀家國指責的,只是某些歷史決策的錯誤,只是某些庸吏的無能,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原因。作為從沙洋農(nóng)村一步一個臺階走到峽江市委書記崗位上的李東方,他太清楚這其中無可言告的悲哀了。</br>
是機器出問題了,出大問題了。</br>
最初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半年前,也就是李東方成了峽江市一把手之后。</br>
鐘明仁是峽江歷史上最有威望的市委書記,也是最有改革精神和開拓精神的市委書記,幾乎可以說是一言九鼎。他定下的事,不容任何人反對。1984年上峽江外環(huán)路時,條件相當困難,6個億的預算,能搞到手的資金滿打滿算不到2個億。鐘明仁帶著市委組織部長,拎著組織部的公章,一個單位一個單位跑,當場下文,一個星期免了4個處級干部,3個鄉(xiāng)黨委書記,還向全市黨政干部作了情況通報。這一來,思想不通的也通了,外環(huán)路硬讓鐘明仁熱火朝天干成了,峽江的交通狀況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作了貢獻的那些單位也沒吃什么虧,外環(huán)路兩旁群起的大廈既創(chuàng)造了峽江市改革開放的嶄新歷史形象,也給這些單位帶來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br>
現(xiàn)在看來,這路真讓鐘明仁上對了,如果拖到今天上馬,光拆遷一項估計就得增加五六個億的資金,整條外環(huán)路沒有15到20個億根本拿不下來。</br>
鐘明仁干事業(yè)的魄力,給李東方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當時,李東方不但沒懷疑鐘明仁這氣魄可能帶來的深遠而持久的副作用,還真誠地認為,一把手就要這樣當。等到鐘明仁提出上國際工業(yè)園時,反對意見幾乎聽不到了,加上那時大家環(huán)保意識也普遍較差,國際工業(yè)園便順利上馬了,用鐘明仁的話說,是三年邁了兩大步。這后一步邁得可真不高明,在國外無處扎根的一些污染企業(yè),像臺灣的電鍍公司,像產(chǎn)生苯污染的國際賽艇制造公司,全過來了。事情搞到這一步也還不可怕,完全可以逐漸改正,一年關它幾家造污企業(yè),結(jié)構上做些調(diào)整,把那些高新科技企業(yè)漸漸吸引過來。然而,可怕的是,就因為是鐘明仁抓的政績工程,就因為鐘明仁后來又做了省委書記,嗣后十五年,竟然沒人敢正面提出這個污染的話題。下面的干部到底怕什么?不就是怕鐘明仁的氣魄嗎?這氣魄說到底還是人治,人治在某種特殊條件下可以造福人民,像上外環(huán)路;可人治也會造災造禍,像國際工業(yè)園。</br>
趙啟功的風格和鐘明仁又不同了,滿面笑容,很斯文的樣子,跟鐘明仁當副手時,位置擺得也很正,只要是鐘明仁拍板決定的事,落實起來從不過夜。當上市委書記后,雖然還是滿面笑容,雖然還是那么斯文,骨子里卻一點不比鐘明仁弱。趙啟功開口閉口就是民主集中制,可真正的民主哪里有啊!上新區(qū),說上就上,大筆一揮,沙洋縣三十平方公里范圍就變成新區(qū)了。李東方當時想在外環(huán)線上搞點標志性工程,也把時代大道提上議事日程。后來才知道,趙啟功不愿在外環(huán)路上繼續(xù)做文章,是有私心的,是想甩開鐘明仁,創(chuàng)造自己嶄新的政績。趙啟功一集中,新區(qū)的地皮就大炒起來,全國300億資金蜂擁而至,有一陣子地價炒得比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還高。</br>
今天和趙啟功交心一談才知道,趙啟功也不是沒良心,而是和他一樣,被這部權力機器束縛住了。</br>
當然,這權力的機器束縛了人,也造就了人。</br>
賀家國未等錢凡興“散會”兩個字落音,屁股已離開了椅子。</br>
下了樓,到得二樓辦公室,秘書三處的副處長趙曙明過來匯報說:“賀市長,《峽江日報》來了個記者,叫沈小陽,說是您點名讓他來的,您看在哪里接見?”</br>
賀家國口氣隨便地說:“什么接見不接見的,叫他進來,馬上跟我下基層!”</br>
賀家國在此之前和沈小陽打過兩次交道,都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br>
三年前,賀家國要做市政府副秘書長時,沈小陽在《峽江日報》上為他發(fā)過整整一版的長篇專訪,題為《我以我血濺軒轅》,把他報國為民的熱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一回。熱血無處可濺,搞華美國際投資公司時,沈小陽又為他搞過一個專訪《天生我才》,寫得比前一個專訪更精彩。沈小陽為他下海大唱贊歌的同時,也不無遺憾指出了現(xiàn)行體制的某些弊端,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文章結(jié)尾,沈小陽公然說:華美國際公司的開張,意味著改革開放的中國大地上又多了一個大款,而峽江市的百姓也許就此永遠失去了一個稱職的公仆。這篇專訪文章最終沒能在《峽江日報》上發(fā)出來,據(jù)說是當時的市委書記、岳父大人趙啟功不讓發(fā)。嗣后,大家都很忙,賀家國和沈小陽就斷了聯(lián)系。待到9999網(wǎng)站和“華美科技”成了峽江市民的談論焦點時,沈小陽才又來了一次,很忸怩的樣子,翻來覆去說想出一本散文集。賀家國一聽就明白了,當場讓會計開了張兩萬元的現(xiàn)金支票給沈小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