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衛華自從在萍鄉開始大肆征集知識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個縣分都沒放過,甚至回到興國之后也毫不客氣地吃起了“窩邊草”。可憐興國青少年本就嚴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結果),使得原本就已經是“老的老、的。”的興國縣幾乎變成了一個“老人縣”和“女人縣”,好在李衛華考慮到地方上確實困難,將那些智力(也不是每個有文化的都聰明)、性格、人品、體質與意志品質方面明顯達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興國等中央蘇區縣就地復員了(這根本不是在幫地方著想好吧,完全是在丟包袱),至少各縣適婚女青年找對象的困難稍有緩解
但不管怎么說,李衛華最終征召“知青”(這個歷史名詞因他而提前出現了)的比例較一開始還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據后來的統計顯示,非蘇區縣、也沒有被康澤“改造”過的,一般只占總人口的1-,蘇區縣和被康澤進行了“社會改造”的則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興國縣更是無以倫比,達到了驚人的1,“模范縣”不愧是“模范縣”,不足十萬的人口居然讓李衛華挑出了超過一萬個“知青”(其實應該說是“知少”才對,在現在的興國縣,1八-5這個年齡段的青年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由于李衛華的穿越,興國縣日后不僅僅被稱為“將軍縣”,還成為了聞名全國的“科學家縣”和“工程師縣”,不過李衛華卻被怨念頗深的蘇區群眾給取了一個不雅的綽號――“人口販子”
其實,李衛華這樣搞也是沒辦法的事,他深知民國時期人才的匱乏,為了中國的將來,每一個有文化基礎的青少年都必須好好培養,如果讓他們留在如今陷入戰亂和封鎖的家鄉自生自滅,即使僥幸可以幸存下來,由于缺乏學習成長的環境,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將所學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當然,李衛華也有一點“私心”,兵工廠需要擴建,合格的軍官也嚴重不足,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養起來,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這么多學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雖然條件惡劣,但李衛華還是很快就建了三個連固定校舍都沒有、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命運的三個學校:戰術學院(后來成為抗日軍政大學最重要的一個學院。)、炮兵學校(成立后教學范圍不斷擴大,后改名為“技術兵種專科學校”,培養出了除裝甲兵與航空兵之外的無數技術兵,極大地彌補了人民軍隊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學校(本來李衛華只是想培養一些熟練工人,結果學生里面卻涌現出了不少專家乃至世界級的大師,這個學校也成為后來“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難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為此李衛華絞盡了腦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隨軍技術人才與軍中老兵的剩余價值,而且對于那些好苗子,他還會盡可能地抽出時間親自開灶,以李衛華超越時代的知識與眼光,在如今這個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少在其兩個主修專業以及十余個關聯學科上他都能夠算得上是世界級的專家,盡管實踐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夠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興國后獨立師并沒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戰斗人員隨軍行動,獨立師只能不停地進攻、進攻、再進攻,一旦停下遭到敵人的攻擊,就算最后打贏了,也會有大量的技工與知青死傷或者乘亂逃走,那都是李衛華難以接受的。再說,李衛華的目標始終都是渡江北上與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內戰有什么意思?當然,一切都必須以保護好蘇區的革命群眾為前提,但李衛華以為,這與獨立師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經過這些天來的了解,李衛華漸漸明白國軍也不都是喪心病狂的惡徒,其中甚至還有少數軍紀不亞于紅軍的模范部隊(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李衛華才能從這具新身體所背負的仇恨中解脫出來,否則他搞不好就陷在其中,而忘掉抗戰的大局了。),而要說禍害蘇區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別動隊,其次為地主民團(還鄉團),然后為軍閥部隊(注1),其中別動隊在康澤死后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飛速沒落下去,基本上已經不成氣候了,而當初參與第五次圍剿的軍閥部隊自從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以后也都紛紛離開了蘇區,至于地主民團,以李衛華在各縣建立的民兵體系,完全不必畏懼,要知道平均每縣有基干民兵幾千人,而且李衛華還將那些獨立師用不上的老舊步槍分給了他們
但是,如果國軍大部隊殺進蘇區,各縣的民兵是根本無力抵擋的,民團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惡,這是李衛華絕不想看到的。但獨立師如果死守蘇區各縣,那么無疑又犯了當初中央紅軍在王明路線支配下所犯過的錯誤,不但會無謂地犧牲廣大指戰員的生命,而且會令鄉親們遭受到更大的苦難。中央蘇區的血已經流干了,再像當初那樣打下去,這些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年輕人的縣份真的可能會變成無人區
注1:民國時期的普遍說法是中央軍的軍紀不如軍閥部隊,但這有一個前提――軍閥是本地的,否則這些雜牌部隊禍害起百姓來比絕大部分中央軍都狠,反正爛攤子又不用他們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廣西時以軍紀好著稱的桂軍,在蘇區燒殺淫掠的事情可沒少干,而中央軍雖然良莠不齊,但因為其政府軍的身份,在哪兒都有歸屬感,只要主將不是湯司令這種極品,一般都還過得去
WwW.ΧLwEй.co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