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成分的核心就是說話
蔡康永曾經(jīng)出版過一本暢銷書叫作《說話之道》,重點講述了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為媒介的溝通技巧。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注意說話的技巧,甚至會認為“說話誰不會啊”。事實上同一個意思從不同人嘴里表達出來確實會是另外一種感受。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人結束對話的時候喜歡用到“好的,我去忙了,你玩兒吧”,有的人的結束語會用“你先忙,我去做些別的事情”,同樣的意思,可是兩種表達方式讓對方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包括“你聽懂了嗎”和“我說明白了嗎”,這兩句話也是不同的,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一種是以對方為中心。為什么有的人說的話總是讓別人感覺非常舒服?我們通常說這類型的人情商非常高,但是除此之外,說話之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思考產(chǎn)生的過程中,情感成分的核心就是說話,一個會思考的人,必然也是一個會說話的人,而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在思考上的能力也是欠缺的。
情感成分從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思考的一種主觀慣性,也就是一個人基于自己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對某些事物對象的主觀態(tài)度。而說話是人類溝通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最主要的途徑。我認為人們應該先學會思考,再學會說話,如果不會思考的話,寧可不說話,也不要亂說話,這不僅僅能幫你獲得好的人緣,也能幫助你獲得更多資源,積累更多知識,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謀略家,他的看家本領有兩項:說話之道和權謀之法。說話之道包括了:學會傾聽、換位思考、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敢于表達。而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了說話之道就是思考之道,就是邏輯思維、深度思考。現(xiàn)在不光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連考試中都會用到邏輯思考能力。比如,在面試中,考官問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字面意思,更多的是在考查你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鬼谷子的說話和思考之道。所謂“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意思是人在說話時心思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傾聽的人則是默默地察覺對方的心思。從思考的角度來說,傾聽者需要先了解事實、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去揣摩對方的心思、領會對方的意圖,才能知道對話的真正目的。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要學會讓對方把話說完,即使自己非常想插嘴也要盡量忍住。這不僅僅是禮貌的問題,當你想說話的時候,說明你開始思考了,那么你對對方的理解思維就減弱了,這樣不利于你了解全局,因此,學會傾聽,讓別人把話說完。
換位思考——“反以知彼,覆以知己”,意思是通過了解別人,去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做事之前要了解對方,這也是思維層面的知己知彼。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片面了解,然后去應對,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想做一個說話有說服力的人,首先要知道怎樣才能去說服別人。知道對方想要什么,剩下的只需要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就可以了。
少說多做,實際上非常容易理解。很多長者給初涉職場的年輕人的意見就是少說多做,“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意思是自我約束,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亂說話,讓別人離你遠點,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說,就是避免言多必失。多看多聽多做,少說話,目的就是讓你有一個信息搜集的過程,然后進行客觀的邏輯分析思考,再下結論。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嘴。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在美國上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中國學生是話最少的,但是考試的時候也是成績最好的,這讓我覺得實際上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一直深埋在我們的文化血液里,我們的學生習慣默默努力,去聽去學習,然后善于“一鳴驚人”。當然我不是說交流溝通不重要,很多時候“禍從口出”不是危言聳聽,當你不明白情況的時候,不要多嘴才是上上策。
想好再說,“未見形,圓以道之”。所謂“三思而后行”,說話亦是如此,不要急于表達自己,凡事不要先下結論,要先思考再說話,“謀定而后動”,對我而言等于“謀定而后說”。
最后一個,敢于表達,這個和前面幾個看起來是有點兒矛盾的,實際上當你的邏輯建立起來,弄清了事實,掌握了完整的事實依據(jù)時,也要敢于下結論,不要等待,不要過于追求完美,事情是一件一件做出來的。學會說話的技巧,在適當?shù)臅r候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思想,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我有一個關于科研的例子,美國科學家做了一項長期的基因研究,可是數(shù)據(jù)一直不理想,所以帶頭的科學家一直不同意發(fā)表數(shù)據(jù),就這樣一直拖著,后來法國的科學家做了相似的研究,但是他們直接將不是那么完美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演講和發(fā)表,然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收集各方意見,取長補短最后完成了整個實驗。而那個美國團隊不但錯失了一開始的發(fā)表機會,在后期也沒有趕上法國團隊的研發(fā)速度,雖然后來也完成了實驗,但是這個世界是不會記住第二名的。這也就是當思考完成的時候,一定要盡快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要敢于下結論,只要敢于糾正錯誤,就不要害怕犯錯。思考如此,說話也是如此。
感情和思考并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對立的,感情是建立在思考基礎上的,說話也是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的。學會說話,學會表達感情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方式有最根本的訓練,做一個會思考的人,做一個會說話的人,讓自己愛這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愛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