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大世界,最出名的兩樣事物,一個是冰雪大滑梯,一個是冰雪宮殿,在燈光的照耀下,是異常的美麗。
冰雪大滑梯前面是長長的隊伍,估摸著沒有半小時,肯定輪不上。
就在三人后面,有一個同樣排隊的東北大叔帶著一個七八歲大的小蘿莉,嘴里十分不情愿的碎碎念的吐槽。
“寶莉啊,你又不是廣東小土豆,廣西小橘子什么的,你是正八經東北妞啊,一年有半年趴在雪窩子里,你來這排著隊干啥?!?/p>
“正常人誰能往那冰塊子上坐啊,冰封王座啊,這名字起的挺好聽,坐墊都不給你配,這冰老涼了?!?/p>
“正經東北人誰往那冰塊子上座啊,顯你屁股上肉厚啊,不帶給整好玩意兒的,你們就坐吧,照吧,咔咔咔?!?/p>
“冰封王座,把你屁股都給你冰封起來,最近那個骨科是不是都排不上號了,沒事,你們再去給肛門科貢獻一點業績……”
東北人的表演天賦,那真是杠杠的,許峰打開直播,還沒張口說話呢,這戲份就被后面的東北大叔給吸引過去了。
“哈哈哈,感覺,都不需要我開口說話呀,要不咱們玩一會街頭采訪,看看這些人都有什么想給大家說的,不大不小,我也是百萬粉絲啊?!?/p>
許峰也不做什么直播效果,主打一個真實,拉過前面排隊的一個大哥,開口道:“大哥,能采訪一下么,我是個主播。”
“主播?行啊,有啥想問的。”
“就是簡單的聊幾句,你覺得今年的冰雪大世界,搞的怎么樣?”
【作為一名雪雕師,誰懂得晚上回來鞋墊凍在鞋底的感覺,現在看來值了,只要你們開心,大東北歡迎每一位好朋友?!?/p>
“哈哈哈,想不到大哥您竟然還是建設者,那您怎么還排隊啊,內部員工還不隨便耍啊?!?/p>
“響應號召,為振興東北出點力氣吧,這些年東北的經濟確實也不好,甚至還有不知所謂的人說什么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太埋汰人了,東北可不是這樣的?!?/p>
大哥說的聲情并茂,群里面也有人受到感染,大段大段的留言發了出來。
【我小時候恨死東北了,討厭白雪皚皚漫長的季節。討厭開春濕鞋的泥濘道路,討厭一地枯黃衰敗的落葉。我想去書上寫的江南,后來長大了偶爾回到東北。我的雙腳踩在地上,我吹著風,我已然淚流滿面。因為我知道,從此故鄉只剩寒冬,在無春夏秋。】
【哈爾濱不僅是旅游火了,更重大的意義是促進了民族大團結,增強了愛國主義凝聚力!這是無法比擬的!】
【這么大的客流量,即使不漲價,當地餐飲業也能賺的盆滿缽滿!真不明白那些一條死魚要賣600多桂林人!潑天的富貴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嗨嗨小土豆,你從南邊往北走,雪糕凍梨糖葫蘆,鐵鍋大鵝直冒油!嗨嗨小土豆,來到東北無煩愁,抽冰猴滑出溜,路燈桿子沾舌頭!勞斯萊斯挺得搜,晚上睡在熱坑頭,擼點小串喝著散咯。】
【爾濱啊。我已經很久沒出門了沒搓澡了沒去中央大街了今年的冰雪大世界也是在手機里看得,今天我領孩子去了趟兆麟公園,給孩子興奮夠嗆。年前我們就準備消停在家呆著了,希望我的爾濱,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謝謝大哥,東北會越來越好的。”
趁著有功夫,許峰和直播間的觀眾開始聊天:“東北對國家可是有大貢獻的?!?/p>
“東北現象”近兩年來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名詞,這個名詞令東北人扼腕長嘆!
東北工業區的父母官日子不好過,各種困難積重難返。東北工業區的百姓日子更不好過,他們成建制地體味到失業的痛苦,他們曾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再三失落。
當時的海洲礦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礦,在近49年的煤炭生產中為國家上繳利稅32.7億元,輸送露天煤礦設計與管理人才1689人,全國所有的露天煤礦都有海洲礦輸出的人才。
由于海洲礦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1950年版的郵票和1965年版的五元人民幣的正面圖案就是手握電鎬的海洲礦采煤工人。
海洲礦是阜新的縮影,而阜新則是東北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從1958年到1985年東北共支援全國鋼材506486055噸,1958年到1979年支援焦炭3688498噸,動力機械981128臺,各類人才1729887人。
曾經在東北任職的李貴鮮說,東北真正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擔者”??梢哉f沒有東北的貢獻,就沒有共和國的今天。
舉個例子,改革開放前,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鎮依靠木材加工,十幾家工廠為當地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到了2000年左右,小鎮的工廠數量大幅減少,只剩下最大的一家勉強維持著。大量工人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下崗工人的數量不斷增加,社會壓力逐漸凸顯。
那時的東北地區,中小型城鎮出現了大量下崗職工的現象,一個十幾萬的城鎮人口中,有七成都是下崗職工。這不禁讓人疑惑:為什么在改革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么在面對困難時,當地政府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事實上,整個東北的中小型城鎮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在改革之前,東北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能源基地、糧食主產區。因此,大量的工廠在計劃經濟體系內建立起來。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東北地區的工業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
過去依賴計劃經濟體制的工廠和企業,現在需要面對市場競爭。一些企業因為技術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漸被淘汰。另外,隨著國家對環保政策的加強,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廠也被迫關停。這些都導致了東北地區大量工人下崗。
而另一些東北的工廠,曾在冷戰時期承擔著重要的戰備價值,它們的生產線是為戰爭緊急狀態而準備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廠逐漸失去了其戰備職能,轉化為普通的工業生產單位。然而,由于歷史和政策的原因,這些工廠依然承擔著戰備職能,這使得它們必須維持在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改革開放的大潮。
在那個特殊時期,這些工廠為了應對戰備需求,衍生出了各種經濟活動。國營飯店、電影院、文化宮和體育館等。這些經濟活動的出現,不僅為了維持生產線的運行,也為了保障工人的生活。因為機器可以停歇,但工人們不能閑置,廠內經濟因此應運而生,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沒有辦法的辦法”。